《何以中国》 —— 寻找最初的中国,探索中国从何而来

        作者把目光聚焦在了公元前2000年,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陶寺文化,“小座椅”嵩山,新砦与二里头。

      在西周时期,出现了最早的“中国”二字,就在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但是,按古典文献的说法,夏王朝是中国最早的王朝,是破坏了原始民主制的世袭“家天下”的开端。但到本书为止,据说学术界还无法在缺乏当时文字材料的情况下确证尧、舜、禹乃至夏王朝的真实存在,在考古学上,那时仍处于“龙山时代”。

        而考古学家有“由物见人”的本事,能通过日常使用的锅碗瓢盆分辨不同的人群,解读文字诞生前后“文献不足征”时代的无字地书。

        寻找夏文化,找到了陶寺,但却不能完全定论陶寺文化属于夏文化。陶寺都邑,采用版筑的建筑方式,高大的夯土城墙和筑于高台上的宫室建筑等,有明显的阶级之别。墓地与中国一直以来“事死如事生”的观念相同,贵族墓室较复杂,有多少不一的陪葬品。平民墓穴只能容身,没有陪葬之物。

        龙盘、鼍鼓和特磬是贵族的随葬礼器,礼乐制度体现的是阶级之间的不平等,“礼制即等级名分制度,用以确定上下、尊卑、亲疏、长幼之间的隶属服从关系。”所以有学者提醒我们说,在我们自豪于自己是礼仪之邦时,不要忘了,中国古代的“礼”的中心思想就是尊卑贵贱。但 发展到今天, 我们应该摒除旧思想,如今,“礼”对我们来说也有了更多,更丰富的意义:礼节,礼仪,礼法,懂礼貌,明事理,有规章。完全称得上“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嵩山,作为中原腹地,适合农作,便于交通,是文化的交汇处,最早的“中国”便是在这里诞生。在嵩山两边有两大文化板块,“山北的王湾类型以深腹罐为主,同时有鬲;而山南的煤山类型则以鼎为主。”其中又分布着许多聚落群,每个聚落群中都有一个中心。它们彼此争斗磨察,融合成新的城址。国土或者说势力范围也越来越大,建筑群也从小地方转移到更宽阔的平原,外形也从原型和不规则型转变为规规矩矩的方正型。

        新砦大邑,连接着龙山时代与二里头时代的过渡期,是解开二里头文化崛起之谜的一把钥匙。之后的二里头时代,是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接续和整合了龙山时代逐鹿中原的“群雄”的文化遗产。

        初次接触考古类书籍,有很多专业名词不懂,但仍然觉得它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粗略了解了一下,感觉看这类书可能还是需要一些基础,不然读起来实在没办法连贯。书里有许多点可以让我们继续发掘,会有寻宝的感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以中国》 —— 寻找最初的中国,探索中国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