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一半太阳一半月亮
01 初识小波
最开始认识小波不是因为他这个人,而是因为他的妻子李银河--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学家,也是一名自由女权主义者。高中的时候在《环球人物》杂志上偶然看到关于李银河的专访,至今仍对她提出的跨性别观点记忆尤深。
我们年少时都会同身边的人开过这样的玩笑:“咦!你不会是同性恋吧?”或者我们听别人开过这样的玩笑。
由此随意的玩笑可以看出我们一直对同性恋这个群体持着排斥态度,甚至歧视,就算嘴上冠冕堂皇地说着恋爱自由人身权利,但是眼底的嘲讽和骨子里的不赞同却不会少。
因为这实在与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宣扬的传统男女异性恋观大相径庭,而我们是普通人,普通人常对同他们认知习惯相背的新事物持抵触态度,我们亦如是。
李银河当时提出“真爱是没有障碍”的观点在当时无疑是很新潮和惊世骇俗的,而她现今和她的伴侣“大侠”的这场跨性别恋爱也无疑令人咋舌。我当时对李银河的认知就是:一个思想新潮站在时代前沿的女人。而这个女人还有另一个有名的身份,她是中国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妻子。
我当时就很好奇,特别想知道同这么思想新奇的女人结成过伴侣的作家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的想法也会很新奇吗? 后来,听说小波出过一本书,名子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想我猜得大概八九不离十,毕竟同样思想新奇的人才会相互吸引。
02 小波这个人
看过很多推荐读小波书的文章,加之对小波的好奇,所以大一就买了一本小波的书—《沉默的大多数》,当时是打算潜心拜读的。但是后来因为一个小插曲而对小波的文产生了的偏见,致使我现在大三了才开始读这本在我的书桌上伊然被遗忘了的书。
插曲是偶然在图书馆借过一本小波的《黑铁时代》,看了一点后,觉得小波的文字极其晦涩难懂,产生了畏难情绪后放弃阅读。
最近我重新读起这本《沉默的大多数》,读完里面小波写的两篇文章后,我开始对小波有了新的看法:他是一个知识非常渊博的人,行文之中随处可见的名人经典名言、历史史实,他都能随手拈来,运用得行云流水,并且完全没有突兀感,仿佛就是他自己的,而且最神奇的地方是他能将他引用的进行精彩的升华,文学功底之深不免让人为之赞叹。
对于许多事物,小波都有他自己独特的看法,并且是结合亲身经历而得出的见解,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他的言之有理是深刻地剖析,犀利地透视,谦卑地自嘲。没有华丽的藻饰,只是简单而又直接的话语,亦如他这个人,特立独行而不随主流,真实而有深度,这些都组成了小波独特的人格魅力。
我认为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中,最希望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这是小波特立独行的写作观,写书是为了提升他自己,而不是写作大家推崇的教育人民、提升人的灵魂这么崇高。而我们许多人为什么这么喜欢着王小波,不外乎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卑鄙、自私而诚实的特立独行吧。
03 小波带给我的思考
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权利即话语权,弱势群体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的话,他们沉默着失去了他们的话语权,也失去了他们的权利。他们的沉默的原因属于第一种,由于群体特殊限制,没有能力说话、没有机会说话。弱势群体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群体,他们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去爱护。这时社会责任的意义的就显现出来,社会责任就是让沉默的大多数说出他们想说的话,表达他们的需求,实现他们的权利。
小波是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而选择沉默的那部分人。他将沉默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我深入了解小波之后明白,这和他的经历有关,他看过文革时中国的罪恶百态,当时话语的世界是混乱的,所以他选择了沉默,而一直沉默着,后来沉默成为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当时我为什么看不懂《黑铁时代》,因为我没能深入地了解文革,只有你讲自己置于当时的大环境下,你才能听懂小波想说的话。
罗素先生说过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总有人想要用种种理由消灭幸福所需要的参差多态。这些人想要这样做,最重要的理由是道德;说得更确切些,是出于功利方面的考虑。因此他们就把思想分门别类,分出好的和坏的,但所有的标准很是可疑。
出于功利的动机,去改变人的思想,正如为了某个人的幸福把他杀掉一样,言之不能成理。
出于功利、出于道德的强加思想,不成理。
有些人认为人应该充满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这种说法听上去美妙,却使我感到莫大的恐慌。因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
思想的高尚或低下,从来就没有不可共存,推崇高尚的思想就要把低下的思想摒除不留丝毫余地之说,就像我们推崇善,但没法把都清除尘世间所以的罪恶一样;我们喜欢阳但没法把所有的阴变成阳,所谓阴阳调和构成大千世界。
联系我们自身的缺点,即我们所谓的认为自己不完美的地方,我们经常念叨着身上的缺点,对自己不满意,想要追求完美。
虽然不完美的地方一直在拖累着我们,但是,不要忘记,它们构成了我们个体的存在,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都是不能否认的。所以不要过多去挑剔我们身上的不完美,当然这指的是一些不影响大局上的不完美,严重累及自身进步的缺点还是尽早克服较好,而追求完美是人之常情,我们适度即可。
况且你想想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你能想象吗?除非他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圣人,而圣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而你所认为的生活中的那些完美的人,我只能说在某一些我们不知道的方面,他伪装得很好。
关于灌输思想使之明辨是非这一缪说,我想:明辨是非应该是我们自己去领悟去学习所培养的能力,而非直接灌输可以达到。联系当前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产生了填鸭式教育,这也是一种思想灌输,真正的教育该是启迪,而非粗暴的灌输。
想起TED演讲中一位心理学家演讲者表达的期盼:我的梦想是,教育的意义不再是培养你去做无用的工作,而是培养你度过美好的人生。
在这里,莫忽,中国的教育该注重培养学生们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灌输思想,这无疑显得极其重要。
04 最后
小波的文给了我新的视角,让我审视这个社会,同时对话内心。
而他带给我的更多是深度的思考,关于这个社会,关于自身。
这是读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和《思维的乐趣》这两篇文后的丁点感悟加之对小波的认识写成的读后感,浅薄之见,望见谅。
大课堂 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 第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