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的特级——唐婉

【资料介绍】让学习真正发生——唐婉老师走进“教学新时空 名师课堂”

 让学习真正发生——唐婉老师走进“教学新时空 名师课堂”

作者:王楠文章来源:网站转贴点击数:171更新时间:2016/10/28

10月27日下午2:00至4:00,江苏省教研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进行网上直播。担任本期“名师课堂”执教的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唐婉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张晨晖老师、扬中市教研室石群老师、句容市教研室王辉老师应邀担任现场点评嘉宾。唐婉老师在本期“名师课堂”执教的是二年级下册《识字六》。她在教学中,坚持珍视孩子们的先期学习经验,让教真正发生,让学习不再假装发生。这堂识字把教师的“说教”彻底变成了学生的思考、探索,充分展现了“教学即研究”理念下,唐老师对“朝向儿童”的不懈追求。崇明小学全体语文教师也十分珍惜本次“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的研讨机会,积极参与唐婉老师的备课和磨课过程,共享智慧,共同进步。“名师课堂”的直播过程中,学校组织老师们认真收看,并通过网络平台参与了交流与互动。



        第一次听说的特级教师

                               ——唐婉老师

今天,如约参加了栖霞区的低年级教研活动。“认识”了一位特级教师——唐婉。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听过她的名字。

可是,听了她的讲座,自己就像孩子一样,陶醉在她的温暖中。促使我上网检索一个教师的履历,一个特级教师的心路历程,这样的冲动还是第一次。

当看到有“草根团队”的评价,我释然了,静静地做教育,以不变应万变,真正面向的应该是儿童。

因为感触影响之深,遂写下随感,以提醒自己,做儿童的教师。

唐老师的讲座主题《以不变应万变——一年级新教材解读》。今年虽然教二年级,由于一年级教材已经调整更换,每一次对于一年级教材的解读,我都格外的好奇,不是好奇教材里有什么新内容,而是聆听大家在揣摩教材的意图,有多少是真正为儿童的发展服务的。

这次讲座听下来,留下的印象共鸣最多的就是——儿童。

共鸣一:扩词不能成为N=1。

这个观点强烈刺激着我,由于对一年级教材不熟悉,列举回忆不一定准确。

唐老师把课后练习中的组词,扩词内容截选下来。比如“面”的扩词

面包 面条

里面 外面

脸面 面孔

这一组扩词,横向纵向都映射了一字多义的汉字文化,我们平时的扩词,有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是一个维度的扩词,对于理解字义来说,肯定没有帮助。原来,扩词也有学问呢。

共鸣二:写字变化。

新教材,将笔顺表编排到了本课生字附近。关注笔顺,何等重要?也许你会认为,汉字只是一种交际符号的话,那么你与汉字的文化就脱节了。按照笔顺写字,这是掌握一个汉字的最短路线,能提高写字效用,为将来的更高级别的书写打下基础而少走弯路。唐老师当然也谈到了汉字育人的功能。我们老师们都有了解。每一个笔画的变化,都有其育人的功能,谦让,担当……又是一次人的教育,难道这不正指向儿童的发展吗?

共鸣三:关注文体,读好文。

恐怕对于阅读的诟病,很多人一眼想到的就是拖腔拿调。

可是,唐老师却用了教学中的例子,营造了一种温暖的读书方式——由心而发。

在说、道朗读,唐老师也不忘提及最近火起来的董卿。由心而发,即为朗读。

例如儿童诗的朗读:不同的题材的阅读感受是不同的。学诗,需要营造意境。用课文中的语言去营造已经。《叶子的眼睛》,在指导朗读时,老师反复的读着:叶子的眼睛是——露珠儿……唐老师也用自己的范读感染着会场每一个老师。

“叶子的眼睛是露珠儿——亮晶晶,水灵灵。”

“露珠的眼睛,一颗,两颗,三颗”

“这样读,学生情不自禁地‘哇!’由心而发”就是朗读。

对于《晨光》这首诗歌,同样是诗,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他的设计是彼此的唤醒,有趣。这首诗具有较强的张力,叫醒了大家。最后结尾的花花绿绿,热热闹闹,从何而来,当然是从前文中来,在文中营造诗的意境。花花绿绿,是他们看到的。望着树,望着鸟,望着花而来的。

这时候,老师的营造还没有结束,“补白”的恰到好处随之而来,望着树,高的,矮的,粗的,细的;望着鸟,唧唧,喳喳,啾啾;望着花,红的,绿的,半开的,全开的……这样的补白,不就在唤醒孩子的观察,想象,以及嗅到诗歌的味道吗。

当然,对于补白,老师还谈到利弊:补白的空间是否合理,塞则死,空则灵。

《真相变成大大的荷叶》文中已经有了四个我想变成……,再去续写,把整个诗连起来读,累赘了许多,所以,补白也是有学问的。

唐老师,在报告最后,还是回到了写字,不,应该是回到了儿童。她用写字的例子,劝诫老师们要真正走向儿童。写字,如人生,对于一个稚嫩的孩童来说,是困难的。贴近孩子,握住儿童的手,手握手,心连心。老师能做到这样,就走进了儿童,从心里让孩子感动。这法,那法,都不如这样的无法。此时无法胜有法。心中有儿童,,才会有生长。

今日放学,孩子们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你知道天底下,最有名的老师是谁?这个答案如何回答?思考片刻,起初,我给了陶行知,叶圣陶等名人答案。那是以为孩子在问我具体的人名。我问孩子,你们知道是谁吗?孩子说,我们也不知道。随后,我回应:应该是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最后,我又改变了自己的选择,高兴地对孩子说:“我知道了,天底下最有名的老师应该是最有爱心的老师,最有爱心的老师天下最有名……”

朝向儿童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困惑:“经过”一定为“终于”服务吗?这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一直没有解决?老师们在教学时,也有了争议。甚至在考试中也探讨了一番。

例句: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了世界文明的京剧大师。

 1. 经过________ ,妈妈终于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___。(终于前面没有逗号)

 句2的句子完成,是否一定需要“经过”。

 根据我们的语言习惯:

爸爸终于把烟戒了!

          诺贝尔的炸药实验终于成功了!

          春天来了,天气终于暖和了。

这些句子,可都没有“经过”,这样写,算错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次听说的特级——唐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