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能胜天吗

2019年2月5日是中国农历大年初一。就在这天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巨制《流浪地球》上映了。这部电影设想在若干年后的未来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将会在短时间内吞没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于是人类这一诞生于太阳系的渺小物种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以此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新家园——4.2光年外的半人马座α星。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无数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只为延续百代子孙生存的希望。不可否认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是渺小的,然而人类却又是万物的灵长: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生物进化过程的产物,我们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吃饭、喝水、睡觉,同样会经历生老病死,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不是这些自然属性而是人类独特的社会属性。尽管动物也有群居生活的现象,然而世界上再没其他任何物种能构建像人类如此复杂的社会网络体系。那么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实现这一突破的呢?应该说工具的应用是跨时代的标志。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会利用工具的不只是我们人类,猩猩等灵长类动物也会使用天然存在的石头、木头作为工具,然而在距今相当久远的某一天人类的祖先偶然发现可以通过对这些石头、木头工具进行打磨加工使其变得更加适应生活的需要,于是人类不再是被动适应自然,而是开始按自己的主观意图改造这个世界。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之下人类的祖先通过运用工具得以在自身体力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战胜了猛犸象、剑齿虎等大型猛兽并将自己的基因一直延续至今,与此同时工具的应用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人定胜天与敬畏自然是否矛盾

纵观人类的整个进化历程不难发现:适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始终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两大永恒命题。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都始终面临两大基本命题:一是生存,二是繁衍。任何一个物种要想不在自然进化过程中被淘汰就必须应对这两大命题,这两大命题对所有物种都构成挑战。然而动物的繁衍不过是一代代重复同样的生活,而人类却始终处于发展状态。不可否认动物也会因适应环境而进化,然而这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至少我们任何一代人看不出自家的宠物从生到死的生活状态有什么本质性的变化,然而我们人类就不一样了:第三方支付、5G、区块链、人工智能……近些年来我们身边出现了多少新名词啊,而每个新名词的出现都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试想时光倒流十年谁敢想象出门只需带一部手机而完全不需要带现金和银行卡呢?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过程。这种发展充分证明人类在自然面前并非只能是被动地逆来顺受。人类这种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我们的中学政治教材被称之为主观能动性。所谓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从而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说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包含认识与改造两方面:一方面人类不断探索宇宙万物的奥秘,另一方面人类试图通过利用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为人类社会服务。人类可以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对自然世界进行一定改造,但这种改造在本质上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应用,而不是说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世界。

人定胜天与敬畏自然是否矛盾

人定胜天其实更多是一种精神信念,所反映的是一种百折不饶的气概。如果我们只是机械性教条性地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人定胜天”这个词,那么就会得出错误结论。与此类似还有一句话叫做“办法永远比问题多”,这句话几乎被各位家长和老师用来作为教育孩子们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金科玉律,然而如果单纯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事实上恰恰有了问题才促使人们去解决啊,所以这个世界上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啊——癌症能解决得了吗?如果人类真能随心所欲解决生活中的任何问题,那么岂不是世人都可以长生不老不成?显然现实情况是问题永远比办法多,甚至可能当你设法解决某个问题时新的问题出现了。事实上人类改造自然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曾几何时我们以为可以按我们的主观意志扩大耕地面积,然而若干年后我们发现那些不适宜耕作的贫瘠土地就该让它长树长草,这样才是最利用水土保护的办法,于是我们开始退耕还林。从本质上讲“人定胜天”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人类作为自然本身孕育的产物是胜不了天的。迄今为止我们人类一切改造自然的活动无不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运用这一基础上。自然界能创造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然而我们人类却无法凭空让石头这样的非生命物质变成生物体。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改造自然源于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只有在充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更好地改造自然。凡是自然规律不允许的事就不去做,而对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我们不该靠等,而是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去做。

人定胜天与敬畏自然是否矛盾

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客观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类永远只能发明器物而不可能发明规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飞机、汽车、轮船等物件是人类发明的,可勾股定理、惯性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这些客观规律都是被人类发现而不是发明的。规律的存在和是否发挥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客观性是第一性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然而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从而改造客观世界。认识规律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定胜天与敬畏自然这两种理念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定胜天”是我们达到目标的决心信念的表达,是“志在必得”。“敬畏自然”是我们根据自然规律作岀规划和方案,采取合符实际的具体措施,是“势在必得”。任何割裂两者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在强调人定胜天时将其理解为人可以无视自然规律而随心所欲,那么我们势必会遭致自然规律的报复,事实上目前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就是人类这种以自然征服者自居心态所导致的恶果;如果我们在强调敬畏自然时将其理解为被动接受自然,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不会发展了,试问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手机、电脑、空洞、冰箱等等哪样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呢?

人定胜天与敬畏自然是否矛盾

在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华文明由原始部族形态迈入国家文明是通过治水的方式实现的,正是通过治水形成了一套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调度机制。不过其实关于史前大洪水的记载并非我国的特例。在《旧约圣经·创世纪》中就记载了诺亚方舟的故事:上帝在创造世界后见到地上充满各种暴行恶行,因此计划用洪水消灭恶人。这时他发现人类之中有一个叫做诺亚的好人,于是上帝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并带着他的妻子、儿子(闪、含与雅弗)与媳妇。同时神也指示诺亚将牲畜与鸟类等动物带上方舟且必须包括雌性与雄性。当方舟建造完毕时大洪水如期而至,这时诺亚与他的家人以及动物们皆已进入了方舟。洪水淹没了最高的山,在陆地上的生物全部死亡,只有诺亚一家人与方舟中的生命得以存活。在洪水中漂泊220天后方舟在阿勒山附近停下,这时洪水开始消退。又经过40天之后阿勒山的山顶才露出。这时诺亚放出了一只乌鸦,但它并没有找到可以栖息的陆地。7天之后诺亚又再次放出鸽子,这次它立刻就带回了橄榄树的枝条,诺亚这时知道洪水已经散去。又等了7天之后诺亚最后一次放出鸽子,这次它便不再回方舟了。诺亚一家人与各种动物便走出方舟。诺亚在离开方舟之后将祭品献给神。上帝闻见献祭的香气决定不再用洪水毁灭世界,同时在天空制造了一道彩虹以作为保证。在《创世纪》中神如此保证:“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我便纪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约,水就再不泛滥、毁坏一切有血肉的物了”。

人定胜天与敬畏自然是否矛盾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部分人都认为诺亚方舟不过是一个纯粹的神话故事,并没任何现实依据。不过随着人类学和神话学研究的深入使很多学者发现在全世界多个地区都有关于史前大洪水的神话传说。中东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记载:“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出土的公元前2660年前的苏美尔泥版文书记载:“那种情形恐怖得让人难以接受,风在空中可怕的呼叫着,大家都在拼命地逃跑,向山上逃去什么都不顾了。每个人都以为战争开始了……”我国的《山海经·海内篇》记载:”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孟子·滕文公》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淮南子·览冥训》记载:“望古之际,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泱泱而不息”。《尚书·尧典》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墨西哥的玛雅文明也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内所有的人都灭绝了,山也隐没在了洪水之中......”为什么世界各民族的上古神话传说和早期宗教里均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呢?这是巧合吗?以古代的交通条件而言:当时的中国人、以色列人、玛雅人显然是不可能有什么沟通的,因此不存在谁抄袭谁的问题,唯一的解释就是当时的确曾发生过一场蔓延全球的大洪水。现代的地质考古研究也表明:当时北大西洋巨大冰盖的融化曾使海平面大幅上升,也许这就是当时全球各地均出现过于洪水的记载的原因。

人定胜天与敬畏自然是否矛盾

尽管全世界都有关于史前洪水的记载,然而在全球所有民族关于这次洪水的记载中只有中国的大禹治水宣称洪水最终被战胜了,而其他民族的记载均类似于《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传说只是强调人们在洪水来袭时如何避难逃生。从大禹治水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所不同的特质:当其他民族在感叹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并呼唤上帝的拯救时中国人却向世界宣告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如果我们从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中提炼关键词,那么大禹治水可以被概括为治、堵、败、疏、成,而诺亚方舟则可以概括为逃、淘汰、选择、拯救。在诺亚方舟的故事里无论是人或是万物生灵在面临灭顶之灾时的“主打动作”是“逃离”,也可以说“逃避”;乘着“神”所赐予的“拯救”——那座方舟——逃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做选择和淘汰,在弘扬“悲悯”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可以说诺亚方舟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其所代表及延续出的文化的精神特质:人对神的依赖、趋利避害的本性、悲悯的宗教精神与残酷的丛林法则的“共生”。相比之下大禹治水反映的是一种人定胜天的抗争思想。事实上不只是大禹治水,其实我们看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一系列中国古典传说都在讲“抗争”,是在讲人间的英雄、由人幻化成的意志化身对大自然的抗争!对神的抗争!这其实就是一种人定胜天思想的反映。毫无疑问人在自然面前的确是渺小的,然而人类所不同于动物之处恰恰正在于人类对自然并非单纯的逆来顺受,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改造自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真的能胜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