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公正”原理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两大基本原理之一,它决定了道与万物互动的行为准则。道不仅创造了世界,也无时无刻不在守护着世界,不仅“生之蓄之”,而且“长之逐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公平公正”,老子谓之“无名”,即不以名区分万物;失去“公平公正”,老子谓之“有名”,此时道“将正之以无名之朴”。
下面就以《道德经》第十章的解读来诠释老子的“公平公正”原理。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生之蓄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这是《道德经》中罕见的诗赋体章节,文笔抒情浪漫,好似一曲悠扬壮阔的三重奏,荡气回肠,绚丽夺目。展现了“玄同”、“玄览”、“玄德”梦幻的魅力与气吞宇宙的豪迈,苍茫而神圣。超然的自我,化作天地万物,手执昆仑宇宙,怀揽万世千秋,与众生对酒,簇万物行歌,融融其乐何难休。。。
传世本《道德经》此章还有另外两句“爱民治国,能无知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这两句有后人添加的痕迹,语言更为苍白,概念略显混乱,更像是未能领略老子意境的画蛇添足,恐为稷下黄老舞文弄墨所至,故在此不议。
第一乐章——玄同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魄,指魂魄,代表灵魂。道家认为,人的灵魂不死,身体只是灵魂漫漫旅途中暂时栖息的地方。“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生命与灵魂相比,不过是骏马越涧一瞬间,一闪而过;而灵魂则永不消失。营,本意营地,途中留宿的地方,这里喻指人的身体,让灵魂暂作歇息。道家生死说认为:灵魂为气,与身相聚则气聚而生,弃身而去则气散而死;死是回归大本,摆脱人世的束缚,奔向自由——"解其天韬,堕其天帙(zhì),魂魄将往,乃大归乎!”(《庄子·知北游》)由此可知,营魄,就是身体与灵魂的结合,象征着鲜活的生命。
一,指一个完整的世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一代表最初的世界,也是大千世界的全息缩影;而抱一,好似把大千世界紧紧搂在怀中,不离不弃——“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阴符经》)常见的误读认为,一就是道;非也。道与一的关系,始终是母与子的关系,是超物与物的关系,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但因为道生一,一由此继承了道的全部法则,从而是道最完美的体现。因此,得一乃得道之最高境界。
“载营魄抱一”。这个“载”字,用得出神入化。“营魄”本是主观能动的生命,但此时已完全丧失了自我,如醉如痴,似梦似幻,任凭大道托举扶拽,仿佛芭蕾女王,或顾或盼,或仰或探,划过时光,穿越命运,自由翱翔。此时的生命,早已化作天地万物,似日月星辰,如四季春秋,茫茫无际。。。这正是“玄同”——人与天地万物的完美融合,难解难分。——你,已不复存在,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
这正是,至道的终极境界“天人合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第二乐章——玄览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是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绝对,与“玄妙”无半毛关系。“玄同”是绝对的相同,是极致的吻合,不可超越。同样,“玄览”是对世界的绝对认知,所见与真实的世界极致吻合,是人类认知的极限。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给出了玄的哲学定义:“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意思是,同物不同名,这种现象称之为“玄”。当你化身为世界,这是“玄同”;当你的认知化作了整个世界,这是“玄览”。
玄,甲骨文的写法是两根绳子分别在上、中、下打了三个节,两股合成了一股,表示正反合一,对立面消失,相对变成了绝对。老子借用的正是玄的这层含义。
人是相对的,人的认知也是相对的,有所不见,也有所不知。不见不知是因为人天生有蔽障,遮住了双眼,蒙住了心灵。所谓悟道就是剔除这些蔽障,可称为“除涤”。蔽障,陷人类于无知与偏见,见外表而不见本质,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一个个蔽障的拆除,意味着在不断合并同类项,去华取实,去表存真,正所谓“为道日损,损之而又损”。
什么才是真正意义的“涤除玄览”?能把非马看成马,能把猴子看成西施!“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人与猫只是披上了不同的外套,退去华装,万物如一。在道的眼里蚂蚁和大象没有区别,遵循同样的法则,享受同等的待遇。一旦达到“玄览”的境界,见马而知非马,见一指而知天下,故能无所不见,无所不知。
公孙龙能把白马说成不是马,这远非“玄览”,他若能把自己都说成了马,有如庄周化蝶,这才是真正的“玄览”。
“玄览”是认知,当这种认知转化为态度,就是“万物平等”。这是《庄子·齐物论》反复阐述的核心观点,也是道家思想的基本准则。进一步,存在决定意识,认知的不同来自观察者自身的差异。于是,万物平等必然导致“万论平等”,这便是“齐物又齐论”,即庄子“齐物论”的由来。
“罔两问影”(《庄子·齐物论》)生动地再现了道、人、认知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认知无非就是个无奈的罔两,俗称影子的影子,人才是那令罔两亦步亦趋的影子,而投下影子的主人,正是那无所不能的道。道才是真正的主宰,是那随心所欲的主人。一切罔两,都是道的投影的投影。人的行为是道的投影,人的言论是道投影的投影,人们又何必为是非而较劲?
再进一步,“齐物又齐论”就是自由。当一切是非散去,宇宙一片清纯,存在就是合理,任何限制自由的理由早已荡然无存,万物自在逍遥,莺歌燕语。于是,我们从“涤除玄览”中,看出了齐物齐论,看到了天下归一,领略了逍遥自在,感受了普天同欢。
万物道通为一,又哪来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第三乐章——玄德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生之蓄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常言道,眼镜是心灵的窗户,大眼睛眨巴眨巴,说明心里正琢磨着事。老子用的是同样的比喻,“天门”就是你灵性的门户,门扇启阖,意味着你在与上天倾诉,意味着顿悟,意味着明道。
雌,代指道。道本非雌非雄,是谓“玄牝”——牝牡合一的中性超物。然而,道虽为中性,却无需交配而得娇子,养出天地万物,无愧万物之母。所以,老子这里以雌言道。不过老子早已意识到可能有人就这个“雌”肆意发挥,于是又加了把锁:“生之蓄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这样,上下文连读,人们只好规规矩矩,将“为雌”与“悟得玄德”紧紧绑定。
德,是人们心中的道,是你的心给道画的像。像有几分真,你便悟得几分道。而“玄德”,则是超级画师心中的画像,与道居然长得一模一样,任凭你如何挑剔,也找不出丝毫差池。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给出了“玄德”更完整的定义,让我们一睹“玄德”的真容:
道生之畜之,长(cháng)之逐之,亭(停)之毒之,盖之覆之。
生而弗有,为而弗寺(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帛书乙本)
较之于本章引文,除了“生之蓄之”,此处又多出个“为而弗恃”:“长之逐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
“生之畜之”,展示了道母亲般的伟大,而“长之逐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则表现了道父亲般的严厉。牝牡合一,交相应和,相辅相成。道决不溺爱且教子有方,对万物引领调教,扶正纠过。千百年来,人们之见其母,不知其父,是只读到了半个老子。
“长之逐之”,是扬万物之所长,促万物之进化。长,非生长之意,而指更为擅长。逐,是推进的意思。这是道的引领作用,引导事物向积极强盛发展。“亭之毒之”,是御寒驱邪,化瘀排毒,颇有中医之奥妙。老子甚至借用了中医术语。毒,是古文中不多见的原义反用之手法,指排毒,引申为治理。亭,通停,即阻止不良行径,防患于未然。“盖之覆之”,是绝不让邪恶势力冒头,违者坚决打压,犯者必须纠正,毫不姑息。覆,就是拨乱反正,纠错改过。
上述观点,是老子道论极为核心的要素,然却终不为世人所明,足足沉睡了两千余年。“无为”二字的误读,无端给老子的道贴上了不管不顾的标签,竟以为道天天在睡大觉。殊不知,道天天瞪大了眼睛,守护着自己的孩子,稍有不轨,“将正之以无名之朴”。(《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后人的茫然,在解读“长之逐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时得以充分体现。传世本干脆将这些职能都改成了翻来覆去的生长养育,以至于今天几乎无人知晓老子这里的寓意。道的作用就是辅天下之不足,为天下所不能,正天下一切邪恶,这才是“无为”的真谛。
“玄德”树立了一个道德标准,这就是“万物齐一为正,万物不平为邪”。道的准则就是守正抑邪,维护整个系统的和谐平衡。用今天的语言,这就是坚持社会的公平公正自由。可见,“公平公正自由”并非舶来品,它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
“玄同”是身体与世界化一,“玄览”是认知与世界化一,而“玄德”则是你的心与世界化一。心化作了世界,于是有了圣人无心,有了无私无我,有了利他不利己,只为付出,不求回报——这就是“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道生养万物,引领万物,治理万物,扶正万物,所有这一切付出,都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为了万物的和谐生存。——这就是老子为我们树立的最高道德典范“玄德”。
问君敢有几多求,欲与我道试比高?——“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雄浑的“三玄”三重奏,人类文明的“春之声”
“玄同”、“玄览”、“玄德”,一曲天人合一的三重奏,优美动听,生机盎然。它展示了道家极其宽阔的视野和极具包容的襟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没有贵贱,没有偏见。世界是平等的,文明的冲突滋生于狭隘与偏见。而道家思想,不仅让人们超越自我,也让人类超越文明的隔阂,以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不同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全球化的进程势不阻挡,人类文明正在呼唤着共同的价值观。平等公正自由,这一古老中华文明孕育出的价值判断,与世界大同在亲切召唤。然而,对老子的误读,给道家思想贴上了莫须有的标签,使其脱离了主流意识形态,将中华文明的隗宝封存了两千余年。
两千多年前,面对春秋末年的诸侯纷争,群雄争霸,老子以超凡的智慧预见了消灭战争、创造太平世界的必由之路,阐述了道德社会的基本原则。“玄德”就是老子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表达。老子的“玄德”不只是单一的“生之蓄之”,还有“长之逐之”,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亭之毒之”,化解人类文明的冲突;“盖之覆之”,向一切旧恶势力宣战,推翻不合理的旧制度,建立人类文明的新秩序。
今天的世界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九州大地又何其相似?尽管时光流逝,但人类面对的挑战依旧,战争与霸权,不平等与不公正,文明的偏见与文化的歧视,正是老子当初立志要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温老子,竟发现它的解决方案既现实又透切。“玄同”与“玄德”,不仅置不同文明于平等,而且将促进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与包容,为构建世界新秩序提供了治理理念和分析框架,而这一切的基础正是人类普片认同的价值观——“公平公正自由”。
让“三玄”的春之声越过世界文明的栅栏,响彻五洲大地,回荡万众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