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成长,离不开这段关键时间!

有些人埋头苦干,忙忙碌碌,努力了半天,做事或学习的成效依然不佳,恨不能就此罢手。

可同样是做,另一些人潇潇洒洒,平静如水的就完成了,还很出色,而且涉足的其他领域也有非凡的成绩,这俨然是别人家的啊。

我想,并列在前者范畴里的人不在少数,可能也会同时像我一样发出这样的感叹:“啊!没错,是这样的!”

奈何觉得哪里不对,就是无从下手。知道这是事倍功半,就是找不到办法改变。

«暗时间»里有一句话,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利用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多年。

如此良性循环下去,你的生命不再是以日升月落来计算,而是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主导生活。

心智成长,离不开这段关键时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那什么是思维时间呢?这个概念出自刚才提到的那本«暗时间»,里面从心智模式、学习方法和时间利用的角度,指导你冲破现状,变得更好。

作者是刘未鹏,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现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中心。爱好,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2003年开始写博客,而这本书就是从他8年的博客文章中精选出来的。


是不是隐约觉出点儿端倪?没错,暗时间就是思维时间,它不存在于一分一秒的刻度上,只运行在人的大脑里。看不见,但真实存在。

你可能需要一些辅助工具,比如设定番茄钟,在25分钟的一个周期里全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上,保持专注,集中注意力,不过这都是在表层意识下的行为,创造出的效率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别忘了人还有重要的潜意识!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在一个地方卡住,难有突破,干脆先搁一搁,或是暂时被别的事占据关注,没去管它,过了一段时间,仿佛突然的灵光乍现,难题自解。

作者用他的父亲举例,第一次组装电视机遇到瓶颈,苦想一天不得进展,结果半夜突然醒来想到了结果。还有作者自己也常常在路上想出答案。

这就是思维在潜意识中仍旧保持着“惯性”的结果。抓住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诸如散步、搭车、逛街、旅行、吃饭、睡觉的时候,你就得到了间接产生成果的暗时间。

李笑来在他的畅销书«把时间当作朋友»中,重点说到了“心智”。通俗一点儿,就是开窍、顿悟,而这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自我过滤之后,塑造出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

说白了,你在暗时间所下的功夫,会给心智带来成长,为什么呢?好比同样是看书,你只死记硬背,没有涉及深入理解,没有思维的时间,心智便无从谈起。

奉行拿来主义,貌似很用功很刻苦,却没有进到脑子里,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不付出,收获哪里来,不过是自欺欺人地在营造一个假象而已。


懂了不去做,是你没放在心上,做了却做不好,是你没有对路的方法。思维的时间想要做大做强做韧,你还要再编织一张储存记忆的网。

在这张网里,有随时可调取的既有知识和经验,也能捕捉遇到的新知识和观点,以思维时间托底,进一步产生关联、审视、整合,最后像系统升级、软件更新一样,逐渐成长心智。

举个例子,都说读书多了,人的气质会改变,但只是吞而不嚼,除了满胀想吐,无任何价值的递增,更别提什么变化了。

相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常做读书笔记,一来方便回顾要点,巩固淡化的记忆,也能在一遍遍的梳理中,把遗漏的知识点重新补充。

如若对个人的理解和判断不满意或恰当与否,就说给别人听,和他们讨论,既能学到新东西,又能在来来回回的交流中加深记忆和理解。

还有,就是我现在在做的事情――书写,你的文字不只与你的心中所想对话,甚至与看你文字的人共鸣,更是扩展思维、备忘思维、缓存思维,用来深度思考的途径。

作者就有这样的经历,每一篇博客在开始写之前,大纲和简记只占最后成文的一半,而另一半更为重要的内容却在写的时候自己冒出来。

你也许会说,这都是别人的经历,与我何干?作者说,你可以“虚拟经历”呀!设想自己处于别人的境地,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虚拟。

不要小看它的作用,就如演员表演,没有亲身体验过的经历数不胜数,年轻人演老人,活得挺好的人演受尽病痛折磨的患者,或是一些特定情境下的出演。但是角色需要,想演到位、出彩,演员就必须把别人的经历变成“自己的事情”,这样才会在观察、比较、完善中,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绩。

渐渐的,自己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能在不同中找到底层关联,在繁杂乱象间寻出一些规律,放眼望去已然是一条更宽广的心境和眼界。


不妨倒过来想,心智的磨练不在一朝一夕间,只可能在每一次很少人意识到却关键的思维时间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创造如破茧成蝶的机会。

人无完人,但我们可以接近完美,这份自信不是别人给的,或许你能在暗时间里找到它,强壮它,在形成惯性的思维里,你的生活说不定就能比别人多活多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智成长,离不开这段关键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