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学习不是捡碎片

这两天讲《暴风雨的启示》、《神奇的丝瓜》。属于重点课文,当精读,孩子们对“读”有天然的兴趣。

至于精讲,犯到老师手里,若逐字逐句重复分析,想想就甚觉恶俗。备课时,且考虑且寻觅,目的是:怎么也得找出一条“有氧”的路子。

何谓有氧?自个儿臆测加之理想化地讲,在这节课上,要能吸引或者引导孩子们的大脑乐意思考,且思维又能伸得开手脚即够深够广。

单就这两课,设计以“一问,二论,三表述”的形式,期盼深度学习的发生。

任一篇有点儿意思的文章,真要归纳起来它的奥妙,无非源于文字的形式和文心。我所理解的文字的形式是以修辞、描写角度、用词策略等等为主写作的技巧。往往文字写到高深处,没有技巧,只有思想。这思想就是“文心”。

《暴风雨的启示》一问:“世界上美的事物太多了,作者却写了暴风雨,目的是什么?”(文心)

学生们有点懵。

“请省察或批判性地阅读,特别是后四段。”提示。

……

“是为了呈现大自然的整体的和谐的美。”

“是想与绮丽华美的春色做对比,美不只是优柔浪漫的,粗犷壮烈甚至猛烈,也是美。”

“是说无论哪种形式暴雨还是明媚,都当敬畏自然。”

“是告诉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心情就给大自然中的任何情形定性。”

读得已经够熟了,有了前置学习背景,说的只言片语在过程中也渐渐被组织成句。作者的文心,似乎已被这群迷糊鬼领悟。

退到关于文字的形式上,拟人+比喻+对偶+连动句+嗅觉+味觉+听觉……组内合作,精准扶贫也是好处理的。

这一单元“口语交际”讨论的主题是“叠词的好处”,为了引起关注,要第五段搭个台。

“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挑出来这一段。

二论“形容词是文章是鸡肋,是走向“简洁高明”的拦路虎,作者这么频繁地运用,是犯了大忌讳。同意还是反对?”说出理由。

这个环节思辨,点头摇头,就是说不太精准。不过,胜在方向对,大概也是懂了。

三阐述:第一课时反馈,大家一致认为课题《暴风雨的启示》“启示”是关键词,这类讲大道理的活儿,最出力不讨好。索性,就请诸位以“启示”为主题,帮我给这节课写一段结语。

指向文章揭示的道理(也是重点考题),如果依照老例儿——老师嘚啵嘚啵嘚说出来,学生乖乖地记下来。那样的课堂不生动更不可爱,我不喜欢,学生亦然。

创设情境去写,写出来,就要发表。

小组选派代表来排队,发表演说。

只要敢,赢得掌声阵阵,是自然。

尤其,今天的《神奇的丝瓜》,大仙儿们从“不可改变环境的时候,请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从“遇到了困难,不要怂,想法设法往前冲,解决问题”,从“面对机遇,鼓足勇气,大胆展示自己能力”各个角度,头头是道。

似乎,比标准答案还标准。好吧,我赶紧把教参上抄来的一块块“臭豆腐”,捂住。

放手,让问答距大一点,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把握节奏,多多鼓舞,促进思考的深入。

记住,真正的学习不是捡碎片。


真正的学习不是捡碎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正的学习不是捡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