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学佛经的母亲

     一学期下来,总有几个铜豌豆似的学生,让你无所适从。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学习自觉性差,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接受学习,经常不写作业,老师发作业检查回执,也得不到家长的支持。究竟是什么原因这样呢,我想了很多原因,但是我觉得这些学生还是缺少精神力量的召唤。

     忽然想起二十几年前自己学习的第一篇古文,清代作家彭端淑的《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教育随笔:学佛经的母亲_第1张图片

     当年学生时代,这篇短小的节选的文言文,竟然成了我的人生启蒙座右铭。想到里面的道理,觉得通俗易懂,看到故事中的富和尚的作为也显得鄙夷和不齿。从那时起,我也逐渐建立起克服困难的精神意志,这种意志一直伴随着我,在青春的奋斗路上让我一路芬芳。在大学的文艺理论课上,我逐渐明白了文学是知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也知道了文学是表达审美感受,从而呼唤美的工具。几十年来,我一直坚信文学能给我力量,精神意志是人的灵魂写照。

    也许我的这种感受还比较知性,那么普通的人的精神力量也给我启迪,让我振奋。

    忽然想起我妈,一个生在五十年代的人,一个从艰苦岁月里走过来的人,勤劳的意志是那个年代人特有的普遍的美德,但我却想说母亲当年的学习岁月。母亲是一名平凡的关中农村妇女,她吃苦耐劳,勤劳朴实,她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但是一件事却让我对她刮目相看。记得我上高中那会,母亲忽然迷上了念佛,经常和村里的妇女庙里祈祷。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我能考上大学,为了我,母亲只有通过这种朴素的方法来帮助我实现愿望。

      在这个学佛的过程中,母亲诵读了大量的经书。我记得的就有《金刚经》《波若波罗密心经》《大悲咒》等。那经书大多是繁体刻印版的,而且是竖行的。每天晚上,母亲坐在炕上,嘴里嘀嘀咕咕念个不停。遇到不会的字就会拿来问我,我起初还很愿意说给她,慢慢的文字一多,我就不耐烦了。等到她要问的时候,我总是推脱。这时候母亲也不恼,乞求着我这个高中生给她指点。有时候她也不好意思了,就开始哄着我说,给妈说说,明天给你烙好吃的锅盔,你带到学校保准受欢迎。那的确不假,我上学期间,母亲每周都要烙好几个锅盔馍,那是用芝麻和鸡蛋做的材料。一带到学校就被舍友们哄抢,一边吃着,一边赞叹我妈的手艺好。看到母亲这么诚恳,我也就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就耐着性子再给母亲教认字。母亲也有自己的土法子,就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她就会用一个简单的字来标注或是用自己明白的符号记下来。凭着这样的学习精神,母亲后来把经文背的滚瓜烂熟,每每村里做法事,母亲就能朗朗地诵读经文,嘴里念念有词。

教育随笔:学佛经的母亲_第2张图片

      那一年,我经过努力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我妈说是佛祖保佑了我,但我心里明白,正是母亲念佛学经的精神感动了我,激励了我。我常常想起母亲学经的事情,那是为了儿子而虔诚的心感动了上天,上天才会让我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后来工作当了教师,我经常用《为学》的故事和母亲学经的事情勉励我的学生,但处在懵懂期的学生,总是不当回事,依然浑浑噩噩的生活,浪费着大好韶光。我也依然会一如反顾的教导他们,给学生讲母亲学经的事情。也许岁月深处,总有一天他们会大彻大悟,弥补少年轻狂时浪费的青春。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随笔:学佛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