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6-27
地点:坐忘书房
带领人:拓含
书友:嘉佳,袁霞,海英,球球,艾猫猫和大女儿,吕晶,旁然
今天我选择的红花卡是一只在角落里安逸的猫咪。
早上问自己想如何度过一上午,继续疯狂与数据打交道?还是与自己内心对话,享受属于自己的好时光?答案是坚定强烈的。于是大老远过来,给自己心灵放个假。
第三夜 让干涉你的人见鬼去
P84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天下只有三类事:老天的事,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事实上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事。能够改变自己的也只有自己。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之后不干涉别人的课题。
哲人说:“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学习是孩子的课题。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并不推崇放任主义。而是了解孩子干什么工作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决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最重要的是,孩子在陷入困境时候是否想要真诚地找父母商量或者能不能从平时开始就建立起那种信任的关系。”有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讨论:一位家长的困惑,她带孩子和同学两家人一起吃饭,孩子坐在对面,时不时打扰旁边的家长,还大声学猫叫。如何破?
总结:1.出门前我会和孩子说好去哪里,见什么人,做什么事。并和他达成共识,出门在外有两点注意事项:不破坏环境,不影响他人。如果出现这两种情况我会制止,纠正行为规矩。
2.管教孩子也有技巧,有同理心,将心比心。在大庭广众严厉指责孩子,孩子会觉得没面子,可能变本加厉胡闹,可能发脾气反抗,可能郁郁寡欢等。家长需要温和地说出事实(已经碰了别人好几下影响到别人,大声说话有点刺耳),然后给他选择(想学猫叫,我们可以轻轻叫几下?或者大声叫一下?)
3.事后和孩子反思复盘,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建立自己的认知思维。
P87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首先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P89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哲人说,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
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具体的方法: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当自己越来越笃定,心里有底气,会有不一样的发生。
-讨论一“孩子为什么和我不一样?”
昨天我教孩子乐理知识也有同样的困惑,明明教了很多遍孩子就是不理解,记不住。周末的考试可怎么办?我小时候学钢琴考乐理,轻轻松松得到优秀成绩,当时南市区只有6个优秀。我的老师还以我为荣。可孩子的反差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心里默念:亲生的!一定是遗传了猪队友,他连五线谱都不识。
讨论总结:1.父母学的越多,看的越高,对孩子的要求越高。
2.现场一位孩子的观点: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空间,和选择。家长是教练,要扬长避短。孩子做的好的不要过多插手,孩子需要鼓励。当孩子遇到困难,家长提供帮助,共度难关。
3.阿德勒心理学又是“勇气”“鼓励”心理学,看见孩子好的正向的方面,相信孩子向善。
-讨论二:父母教育理念存在较大差异?
这也是头几年常困扰我的“诈尸育儿”,随着自己的学习与成长,我渐渐释然了。
1.孩子是父母两个人的,父母本身存在巨大差异,学习的一方容易看不惯另一方的育儿方式。但是父母无法永远把孩子的困难扫平,换言之孩子将来面对复杂的社会将遇到各种人事物。让孩子小时候感受到父母各自的相处方式,未必不好,让他感受到更多可能。
2.父母两人也需要课题分离,求同存异,互不干涉。在我看来这才是较为成熟的相处模式。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P112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哲人主张的共同体概念,所指的既有范围,而是包括了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指标。
P124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令我震惊的是阿德勒教育孩子的立场“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批评,指责导致低自尊,陷入自卑情绪。表扬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着所做的评价”,一旦没达到预期,还是会陷入自卑。
P128 有鼓励才有勇气
课题分离时说到“干涉”,是一种纵向关系操纵。但也不是什么也不做,需要做一些横向关系的“援助”。援助的大前提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努力地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自己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成为“鼓励”,有鼓励才有“勇气”。
“表扬”和“鼓励”的区别在于,表扬就像糖果,吃了会蛀牙。而鼓励就像白米饭,每天都要吃。表扬是纵向关系,居高临下的操纵,并已自己为标准。鼓励是横向关系,平等尊重的援助,并不带评价。
P131 有价值就有勇气
具体应该如何鼓励?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建立横向关系,那自然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会有长期的动力。
关于表达感受,表达感谢,我想到最近参加点亮公开课,桃子问:“当收到老公礼物时会怎么说?”大部分人会说谢谢!拥抱(也有人说又乱花钱了)其实当收到礼物最好的是表达感受,表达自己的开心,喜悦。也让孩子知道表达是鼓励的,传递美好。学会表达,把需要说出来,表达需求,感受。
孩子的内心最需要的是肯定,一句“宝贝,你做这件事,我已经注意到了”看到孩子的善举,孩子会有动力继续往好的方向发展。孩子需要我们不断给他机会,发现自己是个有价值,有自信的人。
哲人说:“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这样人就能够接纳自我并建立起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
总结一下,对别人给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P145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阿德勒心理学第三个重要观点“人际关系中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
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执着(self interest )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建立起共同体感觉。
让我想到“利他”,这是最高境界的利己。帮助他人,可大可小。先从日行一善的小事做起,向保安问好,打扰卫生的阿姨说一声“谢谢你,辛苦了”,看见路上的蚯蚓用一片树叶把它放回到泥土里等等。和孩子一起做这些事,从小培养孩子乐于助人,是个有用的人。
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这信赖和他着贡献。
不是自我肯定而且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能够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且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
广为流传的“尼布尔的祈祷文”有句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两者的区别。”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
-讨论:考入剑桥大学的孩子,他的父母观点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绝大部分是从他出生时就由遗传基因决定了。从小重视阅读很重要。考入理想大学是人生的志高点吗?还是一个新的开始?
P170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远大目标就好比登山时以山顶为目标,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都是在路上。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计划式的人生是固有的思维模式,根本没有必要。
活在当下并不是得过且过,发生的任何事都是有意义的。未来是由现在决定的,我们能把我的只有当下。
-讨论:知道自己想要的,但受到现实的牵绊?
1.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明确目标容易找到解决方案。
2.任何观点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如果想要A,就会出现B,A和B无法并存,那么无解。在这趟勇气之旅的过程中,挖掘优势,回到现实中,为之努力,回到人际关系中,融会贯通,打开更大格局。
今天我抽到的彩虹卡,“现在我选择活的神采奕奕。”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有多明智,多年后我不会记得上班的某一天,但读书会上的一个观点,一个故事或者终生受益。我希望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愿我们都能做好自己的课题,也在共同体中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