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8

【新网师过关作业·《给教师的建议》课程】

《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次预习题

[email protected]

【简答题】

1.“两套教学大纲”存在什么关系?请用你所掌握的任何知识说明智力背景的重要性。

2.并请用一两句话说明第二套大纲和我们常说的课外阅读的核心区别在哪里?

3.苏霍姆林斯基划定了每个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即“技能和知识的体系”),实际上,整个教育阶段、某一学年或学期、每一个主题或单元的学习,都会涉及包含技能和知识(现在还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请列出你所教学科某一阶段或某一单元、某一课的关键技能或概念,并清晰地写下为了掌握它们,你的学生需要或者你提供给他们的第二套大纲的内容。

(注意:1.你可以选你一堂课的内容写。2.整个学期或学年甚至学段的第一套大纲和第二套大纲可以作为你期末过关作业的选择之一。)

4.请根据你对随意记忆和不随意记忆的理解,举一个你利用不随意注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例子。

说明:第1题和第2题可不做。

第3和第4题必做!


提交要求:

1.提交时间:请在3月8日22点前提交至小组长邮箱和群作业。

2.排版要求:标题排版要求:二号,宋体,居中。副标题排版要求:四号,宋体,居中。正文宋体小四,行距1.25。 文档里一定要有提交人的学号和姓名信信息。具体可以看模板,可以用格式刷。

3.邮件命名:提交文档命名格式“学号姓名《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次预习作业”。

4.提示:所有题目尽力用论述题或小论文的思路去回答,而不是两三句话去完成。









作业:

1.“两套教学大纲”存在什么关系?请用你所掌握的任何知识说明智力背景的重要性。

(1)首先要理解一下“两套教学大纲”是什么?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第一套教学大纲是对知识点的永久记忆,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所在;第二套教学大纲就是针对具体学生对关键知识点记忆的延伸,以及充实。在文本中“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①P16)”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第一套大纲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所要设置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主要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类知识点等内容。既包括单存的学科知识,也涵盖了一些技能方法等。是对教材、课程标准、学生认知、社会背景等一系列具体关键点概括和指导。对于第二套教学大纲,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是对具体学生能够达到第一套教学大纲所需要达到目标的完善和补充。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同一个目标,可是达成的效果却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强,有的弱……,而我们的教育活动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达成目标,掌握所必须要掌握的东西。借用第二套教学大纲的切身可行的方式去影响上面的关键问题。通过兴趣的培养,向自主探究转变,有效的促进自主学习。关于对第二套教学大纲的理解,在文本第6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我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收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①p19)”

上学期在读《静悄悄的革命》时,了解了“登山型”学习,和“阶梯型”两种课程模式。在我们的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促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够在自己的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上,有所提升。这个提升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要采取的方式,有的孩子,能力比较强,能够比较顺利的登到“峰顶”。可是就有一部分孩子无法顺利“登峰”,我们老师,就要根据他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项的训练,在这里,就是体现了“第二套教学学大纲”了。在苏氏教育中,通过第二套教学大纲的使用,为孩子创造一个智力背景。

(2)通俗的说“智力背景”就是个体对知识的储备情况,是阅读后对大脑所形成的影响力。是对曾经问过的“读书有用么?”最好的解答。也许当时读了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可是伴随着时间流失,阅读量的增加,在无声无息中影响着自己的思维活动。在47条中“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读与你最喜爱的学科(你的选修课)有关的科学著作,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的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你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因为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它们吸引着必修的知识向着人们周围的知识的海洋伸展开去。你要强迫自己每天读书。不要把这件事拖到明天。今天丧失的东西,明天是再也无法弥补的。(p134①)”

2.并请用一两句话说明第二套大纲和我们常说的课外阅读的核心区别在哪里?

在生活中,由于没有系统性的进行学习,从而导致了对“课外阅读”的理解是比较片面性,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课外阅读的意义。通常从以下几点理解:其一,从字面意思上理解,阅读时间,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之外的时间进行阅读。其二,从阅读内容上力理解,教材之外的东西,我们常常所说的“闲书”,孩子们内心喜欢的东西,可以说是他们的兴趣点,因为喜欢才去自主进行阅读,几乎没有几个孩子能够主动去读他们不喜欢的书。在仔细的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我的理解彻底颠覆了,苏氏所提出的“课外阅读”的意义大于常规的课堂教学活动。因为这里的阅读所要准备的内容,都是根据孩子的实际状况,内在需求,以孩子的喜欢、热爱为切入点,引领孩子们完成自我求知探索的转变的根本环节,通过阅读,能够对原本不甚理解的内容进行具象化的理解,有了特定智力背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打破了孩子们随意性的翻出一本书就看的模式,而是根据实际的需求,通过针对性的专项阅读后,对所要记忆的一些关键的点的内化与理解。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辅助,及时的调整、解决孩子们在阅读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使专项阅读更好的进行下去。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智力背景,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可以说“第二套教学大纲”是专项阅读,亦“引药”也是“主药”。

苏霍姆林斯基划定了每个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即“技能和知识的体系”),实际上,整个教育阶段、某一学年或学期、每一个主题或单元的学习,都会涉及包含技能和知识(现在还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请列出你所教学科某一阶段或某一单元、某一课的关键技能或概念,并清晰地写下为了掌握它们,你的学生需要或者你提供给他们的第二套大纲的内容。

在苏氏的教育活动中,首先是形成“第一套教学大纲”及对教材内容的具体分析,而非是直接使用教材。“我建议每一位教师:请你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p15①)”通过分析研究之后,确定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我们的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出现了“第一套教学大纲”譬如所书写的教案、编排的导学案等。在苏氏教育中,这些教学内容源自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在70条中,“我们实行的原则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应当达到他力所能及的成就”,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达到全体学生的全面的智力发展,防止学业落后的现象。我们不允许那些天赋高、有才能的儿童在低于他们的能力的水准下进行学习。(p283①)”

我们常常重视“第一套教学大纲”的使用,从而忽略了“第二套教学大纲”的设计。忽视了辐射与教学内容的各类资料的引申以及辅助阅读。借用执教多次的一节美术教学案例,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风来了》选自湖南美术出版2013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6课。

在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开设,不是简单画出一幅画,涂抹出漂亮的颜色,设计出出精美的作品……精心品读教材,促进发展是儿童美术的真正价值,是儿童美术的重要的功能。(④p93)

阅读教材,两页内容,4幅范画,其中1幅是中国画,另外3幅是学生作品。全篇文本字数不过60个字。教材所提出的要求是“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象画一幅与风有关的画,注意画出风来的感觉。(⑤p19)”

(一)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形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第一套教学大纲):

知识与技能:学习画风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内容:通过记忆,用线条表现风。

可以看出这节课的分析设计,只是单纯的从教材的角度去分析,缺少了对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分析与思考,学生们如何通过已存在知识去实现完成呢?

(二)为了促使孩子们对于“风”的存在有直观的观感受,在课堂的设计时,“引导学生以崭新的视角、独特的方式去看待熟悉的客观自然,更深层次地把握事物,启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并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形式表达出来。(③)”

为引导学生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在本节课的设计时候,重点在以下几点进行设计:

1.了解风

科普“风是怎样形成的?”这个知识点 ,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观看科普动画片等方式,使学生在理论上能够知道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知道了“风是空气的运动,是一种自然现象。”

2.感受风

通过直观感受知道风的存在。生活中,风是看不到,可是可以通过身体的感官来感受风。课前准备台扇,模拟风,听风的声音,看风吹过时物体的形态变化等。通过孩子们的亲身感触,知道风。

3.寻找风

寻找文学作品中的风,拓展学生的知识覆盖面。

“解落三秋天,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观察风

通过部分影视作品观察不同的风具有不同的现象。清风拂面、微风习习、狂风乱舞、昏天暗地……

5.利用风

趋利避害,人类是如何利用科学利用风,扬帆起航、风能利用等。三国演义中“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对“借东风”这个故事进行讲解,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兴趣。

6.拓展风……

总之,在教学活动之前,引导孩子们对风进行了解,可以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经过这些知识的积累,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得利于学生们对相关知识学习,通过阅读、观看、探究,对相应的观键问题掌握的比较熟练。通过各种感官上的体验,转化为思维上的聚变,才能更好的教育的良好循环。

学生们对于风有了充分的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思维能力,因此在回到“第一套教学大纲”之中,每个孩子都能够顺利的凭借记忆,运用线条等形式表现、描绘风了。

4.请根据你对随意记忆和不随意记忆的理解,举一个你利用不随意注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例子。

在心理学的范畴中,“随意记忆”和“无意记忆”属于识记过程的复述策略。我们常常把这两个概念称为“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无意识记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的、不需要努力的识记,这种识记是有条件的。凡是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与人的需要和兴趣密切相关的、给人以强烈情绪反应的或形象生动鲜明的人或事,就容易无意识记。如果我们对某事感兴趣,或者对它持积极态度,就会记得牢; 反之,则容易忘。因此,我们若想保持良好的记忆,最好对要记背的材料持积极态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老师应尽量使用学生为之感兴趣的、持积极态度的、形象生动鲜明的以及情感反应强烈的人和事,加强学生的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要想记住某一信息,就需要有意识地、用心地去记它,尝试着自己复述一遍,看看自己能否重复出来。(②)”在教学活动中也常常发生一些类似的现象,虽然所教的学科是美术,可是里面的内容大有天地。如果说单纯的美术技法,这是需要大量的练习,倘若说如何让孩子能够独立欣赏一幅画,需要孩子们对历史、情感等有深入探究。这个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如何能够看懂一幅画呢?“看懂一幅画,关键在于追问。追问,能使我们不断接近真相,所以,当面对一幅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追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看到画面上所表现的内容,读懂隐藏在画面背后的当时的历史和政治,暗含与画面的隐喻和内涵、画面反映出的精神和境界等等。(⑥p007)”

因此,在我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通过一些故事来阐述一些关键的信息,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就把所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了无意记忆,慢慢的培养了孩子们的美术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文化理解能力。对于一些简单美术常识,能通过动手尝试的,也不会用语言描述。例如在讲解色彩这一部分时,用语言描述的形式来讲什么是三原色?什么是色相?记住三原色的配色规律:红+绿=黄、蓝+绿=青、红+蓝=紫 ……,孩子们如果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意记忆的话,会很累了,效果不会很好。通过配色游戏,孩子亲自动手配色,很轻松的就把这些内容给掌握了。

总之,有意记忆是机械性的进行记忆,与无意记忆相比,后者是通过大脑充分理解后的反应,持续时间应该会比前者长久的。



参考文献:

[1] 【苏】《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M】教育出版社 1984.6

[2] 【中】学习策略概述及几种典型的认知策略http://www.yuexinli.com/jiaoyuxinlixue/jiaocai/1309.html

[3]【中】美术教学用书  三年级下册 【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01                                    [4]【中】尹少淳(著)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人民美术出版公司.2016.11

[5]【中】美术教材  三年级下册 【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01                                    [4]【中】陈铁梅(著)新教育文库-通识书系 百幅名画欣赏【M】山西教育出版公司.2018.7


2020年3月7日 星期六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