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噪声

学习了光子噪声的一些知识,因此记录一下,如有错误希望大家指正

原理

光子噪声是由于到达传感器的光子数目发生变化,导致实际情况与理论情况发生偏差而产生的噪声。
光是由离散的粒子构成的(光的粒子性),一个粒子在一幅图像中出现的位置是不确定的,通常用概率来描述,而光子撒下位置的概率分布就是光强分布,对一幅图像来说,光子落在某处的概率为这个像素的能量除以总能量。

泊松分布

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

二项分布: 对于一个事件,在一次实验中发生的概率为p,未发生的概率为(1-p),重复n次,因此可能发生的次数X取值为k(0,1,…n)的概率为:

泊松分布:若随机变量X的取值为0,1,2…,n,且概率分布为:

则称X服从泊松分布,其中 λ \lambda λ大于0。对于所有的k进行求和,即 ∑ k P ( X = k ) = 1 \sum _{k}P(X=k) =1 kP(X=k)=1,因此可得:
两者关系:令 λ = n p \lambda=np λ=np,泊松分布是二项分布的极限分布,证明如下:
光子噪声_第1张图片

从上述推导可以看出(颜色标记的为近似)可以看出,当二项分布中的试验次数n足够大,时间A在一次事件中发生的概率p足够小,则二项分布近似为泊松分布。

对一个像素点来说,能否接收到光子可以用二项分布来进行描述,该像素点对于整个平面来说,接收到的概率较小,但是整个平面接收到的光子数目较多(相当于进行很多次实验),因此近似为泊松分布,因此光子噪声又称为泊松噪声。且由于均值和方差相同,因此,当光子数目增多时,均值增大,方差增大,噪声(一般用标准差表示噪声)增大。可以理解为光子数目多了,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就大了。

实验

1.对图像加光子噪声,MATLAB有自带的加噪函数imnoise():

I = rgb2gray(imread('data/lena256.bmp'));
figure,subplot(1,2,1),imshow(uint8(I)),title('original image')
g=imnoise(I,'poisson');
subplot(1,2,2),imshow(uint8(g)),title('poisson noise');

输出结果如下所示:
光子噪声_第2张图片
泊松噪声与图像的灰度值有关,因此可以从图像中明显看出来。
注意:在MATLAB中用imnoise()添加泊松噪声时,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具有不同的操作:
double:用 e 12 e12 e12进行缩放。例如,一个像素值为 5.5 e − 12 5.5e-12 5.5e12,先乘以 e 12 e12 e12,则对应的输出像素用均值为5.5的泊松分布生成,之后除以 e 12 e12 e12得到真实的像素值。
single:缩放的比例因子为 e 6 e6 e6
uint8/uint16:不进行缩放,例如,一个像素值为10,则对应的输出像素用均值为10的泊松分布生成。
对一幅图像来说,数据如果是double类型,由于 e 12 e12 e12值很大,因此会导致添加泊松噪声后变化不明显,如下所示:

 I= im2double(rgb2gray(imread('data/lena256.bmp')));
figure,subplot(1,2,1),imshow(I),title('original image')
g=imnoise(I,'poisson');
subplot(1,2,2),imshow(g),title('poisson noise');

光子噪声_第3张图片

2.模拟传感器接收到的图像,将光子按照一定概率撒在不同的位置,光子落在某处的概率为这个像素的能量除以总能量。用MATLAB自带的函数randsrc(),是指按照一定概率生成伪随机矩阵。

N = length(I(:));%代表像素位置
P = I/sum(I(:));%概率
photonNum=1000000;%光子数目
b = randsrc(photonNum, 1, [1:N;P(:).']);%对于任意一个光子,按照一定概率随机落到一个像素点位置
Iphoton = hist(b, N);
Iphoton = reshape(Iphoton, size(I));

光子噪声_第4张图片
可以看出,光子数目越多,图像内容越明显。

参考内容

[1].一篇文章看懂散粒噪声
[2].散粒噪声 shot noise 泊松噪声
[3].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二者的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光子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