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G1垃圾回收器的详解

开始学习前,抛出两个常见面试问题:
1.G1的回收原理是什么?为什么G1比传统的GC回收性能好?
2.为什么G1如此完美仍然会有ZGC?
简单的回顾下CMS垃圾回收机制,下面介绍了一个极端的场景(而且是经常发生的)
在发生Minor GC时,由于Survivor区已经放不下了,多出的对象只能提升(Promotion)到老年代。但是此时老年代因为空间碎片的缘故,会发生Concurrent mode failure的错误。这个时候,就需要降级为Serial Old垃圾回收器进行收集。这就是比concurrent mode failure 更加严重的promotion failed的问题。
一个简单的Minor,竟然能演化成耗时最长的Full GC。最要命的是,这个停顿时间是不可预知的。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首先定义一个停顿时间,然后反向推算收集内容呢?就像是领导在年初制定KPI一样,分配的任务多久多干些,任务少就少干点。
类似需要徒步一段很长的路,然后在路中有多个里程碑,到达一个后可以休息一会。
G1的思路说起来类似,它不要求每次都把垃圾清理的干干净净,只是努力做它认为对的事情。
我们要求G1,在任意1秒的时间内,停顿不得超过10ms,这就是在给它制定KPI。G1会尽量达成这个目标,它能够推算出本次要收集的大体区域,以增量的方式完成收集。
这也是使用G1垃圾回收器不得不设置的一个参数:-XX:MaxGCPauseMilis=10

为什么叫G1?

G1的目标是用来干掉CMS的,它同样是一款软实时垃圾回收器。相比CMS,G1的使用更加人性化。比如,CMS垃圾回收器的相关参数有72个,而G1的参数只有26个。
G1的全称是GarbageFirst GC,为了达成上面制定的KPI,它和前面介绍的垃圾回收器,在对堆的划分上有一些不同。
其它的回收器,都是对某个年代的整体收集,收集时间上自然不好控制。G1把堆切成了很多份,把每一份当作一个小目标,每一份收集时间自然是很好控制的。
那么题又来了:G1有年轻代和老年代区分吗?


7、G1垃圾回收器的详解_第1张图片
G1区划分图

如图所示,G1也是有Eden区和Survivor区的概念的,只不过它们在内存上不是连续的,而是由一小份一小份组成的。
这一小份区域的大小是固定的,名字叫做小堆区(Region)。小堆区可以是Eden也可以是Survivor区,还可以是Old区,所以G1的年轻代和老年代的概念都是逻辑上的。
每一块Region,大小都是一致的,它的数值在1M-32M字节之间的一个2的幂值数。
但假如我的对象太大,一个Region放不下怎们办?注意图中有一块很大的黄色区域,叫Humongous Region,大小超过Region 50%的对象,将会在这里分配。
Region的大小,可以通过参数进行设置:-XX:G1HeapRegionSize=M
那么回收的时候,到底回收那些小堆区呢?是随机的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垃圾最多的小堆区,会被优先回收,这也是G1名字的由来。

G1 的垃圾回收过程

在逻辑上,G1分为年轻代和老年代,但是它的比例并不是那么"固定",为了达到MaxGCPauseMillis所规定的效果,G1会自动调整两者之间的比例。
如果你强行使用-Xmn或者-XX:NewRatio去设定它们的比例的话,我们给G1设定的这个目标将会失效。
G1的回收过程主要分为3类:
(1) G1年轻代的垃圾回收,同样叫Minor GC ,这个过程和我们前面描述的类似,发生时机就是Eden区满的时候。
(2)老年代的垃圾回收,严格上来说其实不算是回收,它是一个并发标记的过程,顺便清理一点点对象。
(3)真正的清理,发生在"混合模式",它不只清理年轻代,还会将老年代的一部分区域进行清理。


7、G1垃圾回收器的详解_第2张图片
三种回收分类

在GC日志里,这个过程描述特别有意思
(1)的过程,叫作[GC pause(G1 Evacuation Pause)(Young)],而(2)的过程,叫做[GC pause(G1 Evacuation Pause)(Mixed)]。Evacuation是转移的意思,和Copy的意思有点类似。
这三种模式之间的间隔也是不固定的。比如,1次Minor GC之后,发生了一次并发标记,接着发生了9次Mixed GC。

RSet

RSet是一个空间换时间的数据结构。
之前提到过一个卡表的数据结构,用来解决跨代引用的问题。RSet的功能与此类似,它的全称是Remembered Set,用于记录和维护Region之间的对象引用关系。
但RSet和Card Table有些不同的地方。Card Table 是一种Points-out(我引用了谁的对象)的结构,而RSet记录了其他Region中的对象引用本Region中对象的关系属于Points-into(谁引用了我的对象),像是倒排索引。
可以把RSet理解成一个Hash,key是引用了我(对象)的Region的地址,value是引用它的对象的卡页集合。


7、G1垃圾回收器的详解_第3张图片
RSet的结构

有了这个数据结构,在回收某个Region的时候,就不必对整个堆内存的对象进行扫描了。它使得部分回收变成可行。
对年轻代的Region。它的RSet只保存了来自老年代的引用,这是因为年轻代的回收是针对所有年轻代Region的。所以年轻代Region的RSet有可能是空的。
而对于老年代的Region来说,它的RSet也只是保存老年代对它的引用。这是因为老年代回收之前,会先对年轻代进行回收。这时,Eden区变空了,而在回收过程中会扫描Survivor分区,所以也没必要保存来自年轻代的引用。
RSet通常会占用很大的空间,大约5%或者更高。不仅仅是空间方面,很多计算开销也是比较大的。
事实上,为了维护RSet,程序运行的过程中,写入某个字段就会产生一个post-write barrier。为了减少这个开销,将内容放入RSet的过程是异步的,而且经过了很多的优化:Write Barrier 把脏卡信息存放到本地缓冲区(local buffer),有专门的的GC线程负责回收,并将相关信息传给Region的RSet。

具体回收过程

G1还有一个CSet的概念,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它的全称是Collection Set,即回收集合,保存一次GC中将执行垃圾回收的区间(Region)。GC过程中在CSet中的所有存活数据(Live Data)都会被转移。
了解了上面的数据结构,我们再来简要看下回收过程。

年轻代的回收

年轻代回收是一个STW的过程,它的跨代引用使用RSet数据结构来追溯,会一次性回收掉年轻代的所有Region。
JVM启动时G1会先准备好Eden区,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创建对象到Eden区,当所有的Eden区都满了,G1会启动一次年轻代的l垃圾回收过程。


7、G1垃圾回收器的详解_第4张图片
年轻代的回收

年轻代的垃圾回收包括下面的回收阶段
1.扫描根,可以看做是GC Roots,加上RSet记录的其他Region的外部引用。
2.更新RS 处理dirty card queue中的卡页,更新RSet。此阶段完成后,RSet可以准确的反映老年代对所在的内存分段中对象的引用,可以看作是一次补充
3 处理RS 识别被老年代对象指向的Eden中的对象,这些被指定的Eden中的对象被认为是存活的对象
4.复制对象 收集算法依然用的是Copy算法。在这个阶段,对象树被遍历,Eden区内存段中存活的对象会被复制到Survivor区中空的Region。这个过程和其它垃圾回收算法一样,包括对象的年龄和晋升,无需做过多介绍。
5.处理引用 处理Soft、weak、Phantom、Final、JNI Weak等引用。结束回收
大体示意图如下:


7、G1垃圾回收器的详解_第5张图片
年轻代的回收
并发标记(Concurrent Marking)

当整个堆内存使用达到一定比例(默认是45%),并发标记阶段就会被启动。这个比例也是可以调整的,通过参数 -XX:InitiatingHeapOccupancyPercent进行配置。
Concurrent Marking 是为Mixed GC提供标记服务的,并不是一次GC过程的一个必须环节。这个过程和CMS垃圾回收器的过程非常类似。你可以类比CMS的挥手过程看一下。
具体标记过程如下:
(1)初始标记(Initial Mark)这个过程共用了Minor GC的暂停,这是因为它们可以复用root scan操作。虽然是STW的,但是过程很短
(2)Root区扫描 (Root Region Scan)
(3)并发标记(Concurrent Mark)这个阶段从GC Roots 开始对heap中的对象标记,标记线程与应用线程并行执行,并且收集各个Region的存活对象信息。
(4)重新标记 (Remarking)和CMS类似,也是STW的。标记那些在并发标记发生变化的对象。
(5)清理阶段 (Cleanup) 不需要STW。如果发现Region里全是垃圾,这个阶段立马被清理掉。不全是垃圾的Region,并不会被立马处理,它会在Mixed GC阶段,进行收集。

抛出一个问题,如果并发标记阶段,又有新的对象变化,该怎么办?
这个是由算法SATB保证的。SATB全称是Snapshot At The Beginning,作用是保证在并发标记阶段的正确性。


7、G1垃圾回收器的详解_第6张图片
SATB

这个算法是逻辑上的,只要是有几个指针,将Region分成多个区段。如图所示,并发标记期间分配的对象,都会在next TAMS 和top之间

混合回收(Mixed GC)

能并发清理老年代中的整个的小堆区是一种最优情形。混合回收过程中,不只清理年轻代,还会将一部分老年代区域也加入到CSet中。
通过Concurrent Mariking 阶段,我们已经统计了老年代的垃圾占比。在Minor GC之后,如果判断这个占比达到某一个阀值,下次就会触发Mixed GC。这个阀值,有-XX:G1HeapWastePercent参数进行设置的(默认是堆大小的5%)。因为这种情况下,GC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回收到的内存却很少。所以这个参数也是可以调整Mixed GC的频率的。
还有参数G1MixedGCCountTarget,用于控制一次并发标记之后,最多执行MixedGC的次数。

ZGC

在系统切换到G1垃圾回收器之后,线上发生的严重GC问题已经非常少了,这归功于G1的预测模型和它创新的分区模式。但预测模型也会有失效的时候,它并不是总如我们预期的那样运行,尤其是你给它定下一个苛刻的目标之后。
另外,如果应用给的内存非常的吃紧,对内存进行部分回收根本不够,始终要进行整个Heap的回收,那么G1要做的工作量就一点也不会比其他垃圾回收器少,而且因为本身算法复杂了,还可能比其他回收器要差。
所以垃圾回收器本身的优化和升级,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最新的ZGC垃圾回收器,就有3个令人振奋的Flag:
1、停顿时间不会超过10ms;
2、停顿时间不会随着堆的增大而增大(不管多大的堆都能保持在10ms以下);
3、可支持几百M,甚至几个T的堆大小(最大支持4T)


7、G1垃圾回收器的详解_第7张图片
ZGC

在ZGC中,连逻辑上的年轻代和老年代也去掉了,只分为一块一块的page,每次进行GC时,都会对page进行压缩操作,所以没有碎片问题。ZGC还能感知NUMA架构,提高内存的访问速度。与传统的回收算法相比,ZGC直接在对象的引用指针上做文章,用来表示对象的状态,所以只能再64位机器上。
现在线上使用ZGC的还非常少。即使使用,也只能在linux平台上使用。等待它的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

小结

简单了解了下G1的回收过程,学习了RSet结构。基本思想很简单,但实现细节却特别多。
相对于CMS,G1有了更可靠的驾驭度。而且有RSet和SATB算法的支撑,Remark阶段更加高效。
G1最重要的概念就是Region,采用分而治之,部分收集的思想,尽量减短STW的时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7、G1垃圾回收器的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