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的背后竟是“无知”?

1 “流动”的信息时代背后隐藏的“无知”

今天读《知识大迁移》作者威廉.庞德斯通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揭示移动时代,如何求知,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作者称,这是知识向网络云端“流动”的时代,这是“无知”的黄金时代。

隐约中,感觉世界仿佛真的是这样,与传统模式学习相比,如今,才算是真正的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按理说,应该知识更渊博才对。相反,感觉越学越没收获,越学越乏力。也应了网络流行的一句话:知道这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一生

2 在一搜即得的信息时代,是否还需要学习基本知识?

在《好好学习》这本中,作者提出了“临界知识”这个感念,也就在那时,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每次学习完总会有空空的感觉,因为没有知识框架,临界知识就是底层知识体系,只要建立知识体系后,才能更深入学习。

当你看到某个人很优秀的时候,忍不住上前问他原因时:他总是会这样对你说:只不过是掌握了一些方法而已。所谓的方法指的就是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就是那些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比如物理学科中的牛顿三定律,化学学科中的化学方程式等,学科中重要的概念。这些知识在本书中作者称之为“基本知识”。

在云端大脑不及现在发达前,我们会把这些“基础知识”统统记在生理大脑里,如果忘记了,会去翻书,把它找出来,再记住。

当云端大脑出现后,动动手指就可以在手机上搜索到了,正是这个原因,如果你问大多数人是否知道牛顿三定律,大多数人回答知道,但是你要他说出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大多数人会说不出来,因为他们知道需要的时候,拿出手机搜索一下,就能够马上得到答案,随用随取,非常便捷。

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认知误区就是,原本生理大脑记在东西,被迁移到云端大脑了,云端大脑里存储的知识,并没有存在于生理大脑中,这样就会给我们造成这样的假象,就是说虽然我们可以轻松获取到知识,我们以为我们知道了,事实上这些知识很快就被我们遗忘了。心理学家称其为“谷歌效应”,意思是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大脑会自动遗忘。

那些被成功人士称为“所谓掌握了一些方法“的秘诀,你并没有记住,你只是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就好比砌墙,”基础知识“代表砖,学习方法代表泥,现在的状况就是,泥多砖少,如果想盖起墙来,必须有和泥对应数量的砖。也就是一定数量的”基础知识“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比如驾驶中,前方突然出现堵塞,你会下意识的踩刹车,发生这个动作的时候,你并没有进行太多的思考,甚至没有思考,下意识的就完成了。所以,所谓的心理表征就是下意识,不加思索,做出的反应。

心理表征是建立在”临界知识“通过刻意练习基础上的一种反应。对比下刚开始学驾驶时的情景,后来,随着驾龄的增长,驾驶技术也在提升,才有了应对突发状况的快速反应。”临界知识“就是那些在驾校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知识“在生理大脑里,你会开好车吗?总不能开一次车,去云端大脑搜索一次吧。

从”基础知识“到建立”心理表征”的过程就是一次心智模型的搭建。成功人士成功方法就是他的心智模型比你完善,比你多,过分的是,他有各种“型号”的心智模型。他们除了有自己专属领域的心智模式,还有其他领域的心智模型,当各领域知识融会贯通时,他就成了别人眼里的专家了。而大多数人,可能连一套完整的心智模型都没有。因为他们缺少“心智模型”必不可缺的砖。

3 有一样东西你永远搜索不到

比缺乏”基础知识“更可怕的是,你根本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什么意思?就是在搜索的时候,前提是你得知道有牛顿三定律这个概念,你才能搜索出答案。言外之意,如果你不知道有这么个概念存在,你就永远搜索不到它。

而且”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还会影响你的认知,出现达克效应。达克效应指: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欠缺。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的认知相对比较低,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却很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当心智模型不完善时,思考质量自然不会高,思考质量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自然占有的资源更多,拥有的财富数量也会更多。越是富有的人越爱学习,越爱学习就越富有,认知、格局、眼界响应都会提升。《思辨与立场》的作者曾这样说:思考质量决定你的未来是贫穷还是富有。可见”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4 在移动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求知呢?

重视“基础知识”,搭建知识体系

确定领域,学习领域内重要的知识点,梳理,形成基本框架,然后向里填充内容,使之完善牢固。

做广博的”狐狸型“学习者而不是专精的”刺猬型“学习者

全面发展,广博常识性知识,也就说功夫用在课外。比如定期旅行、定期参加下线活动、参观艺术展等。

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而不是”量身定制“式学习

我们需要的知识大餐是“私人定制”版,而不是现在互联网根据我们上网的习惯,通过技术和算法的“量身定制”版。“量身定制”,最大的弊端是它只会推送你所关注的那一点,久而久之,其实是固化了你的认知,所以,学习知识一定要“私人定制”,才能为我所用。

5 结束语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就像一头大象,如何才能吃掉一头大象呢?肯定是一口口吃,每天吃一点,学习也是一样,急功近利式的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每天学习一点点,从微习惯开始,积少成多,量变就会引起质变,相比某一天做很多事,每天做一点事的影响更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博学”的背后竟是“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