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愚孝

“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我们都在倡导孝,继承和弘扬孝道。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

古人重孝,上至君主官吏,下达寻常百姓,他们都虔诚地把“孝”作为毕生的道德底线和信仰。

汉代选官的一条重要指标是“孝廉”,唐朝人法律考试可以不读五经,但不可不读《孝经》,甚至唐玄宗曾还亲自为《孝经》作注。到了清代,康熙也极力倡导孝道,经常举行“千叟宴”等。

在民间孝更是普世的价值观念。古人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那可是深入骨髓的情谊。王祥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生笋、仲由百里负米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孝”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古人顺孝是“父母在,不远游”的陪伴照顾,是“事亲以敬,美过三牲”的侍奉,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担忧……

孝,在古代,是头等大事,不孝则为罪。历代王朝法律上都有对孝的明确规定,例如《北齐律》中就有规定“重罪十条”,其中第八条就是“不孝”。封建社会里,十恶不赦中就包含了“不孝”。由此可见,孝在古代,不仅仅是一种道义上的约束,更是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了。

说了这么多古代的孝,那么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又该怎么去定义孝呢?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时代在向前走,我们的步伐也不断迈进。诚然,对于孝,我们也有了新的看法。当然,儒家文化中的孝,有其精华,但也存在诸多糟粕。古人孝得很卑微,对父母长辈唯命是从,任打任骂。这一点上,我们当然得毫不留情地摒弃。

我们现在尊崇的孝,是基于平等,相互尊重彼此独立的人格的,要孝,但不要“愚孝”。

什么是愚孝?

就拿最普遍的生活小事来说。长辈工作辛苦了,作为晚辈,他吩咐你帮他沏茶、做点家务等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如果他整天倚老卖老把你当牲畜使唤,那就不要服从命令了。这不是孝,是愚蠢是无自尊了。

当然,这种情况可能少见,但是还有一种情况是特别常见的,就是我们常常讨论的关于“情与法”的权衡。当我们的长辈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我们应当及时勇敢站出来帮他改正,严重的该走法律程序的就走法律程序,而不能因为“血脉之亲”就包庇。

孝,讲究度和理,而不能埋头行孝,保不准,你行的是“愚孝”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愚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