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 重温传统文化之美——读《美的历程》有感

 

人生若只如初见 重温传统文化之美——读《美的历程》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不知何时,这句鸡汤文泛滥在大街小巷,我从来没想到十几年前看过的一本这么无用的书——《美的历程》,能够影响到我,直到看完一次展览。

      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一个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十一月的一个周末,微雨,约了朋友一起,去亲自感受一番来自新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以及远古的器物。从入口进去是第一个展厅:模拟场景。远古的生活场景和背景声,仿佛让人一下子就进入了四五千年前的茂密丛林。第二个展厅:古代器物。有黄、灰、黑等颜色的彩陶,有盘、簋、杯等形状的器物,有些陶器上还带着纹路。造型古朴简洁,特别是几个小型的杯子,简单、线条流畅,整体效果竟有几分现代时尚的意味,多一分则太多,少一分则太少。也许这就是古人在生产生活中积攒的智慧体现。

      我的脑中突然闪现出一本书的影子,那就是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他在书中说起过陶器的色彩和纹路,阐述过纹路的产生比色彩困难得多,这是每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每一种纹路的产生也不是简单的模拟树叶或者水纹,很大可能是古人的图腾语言。此次看展似乎颇有收获,那些古代器物再也不是简单的杯盘簋壶,而有一种古拙之美在胸臆间回荡,看展也不再是匆匆一瞥,离开后便忘得一干二净。回家后,看展激起的感受又促使我把《美的历程》重读了一遍。

      《美的历程》出了好几版,家里收的是在当当网上买到的,已经是2009年版本2015年第19次印刷的了,可见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而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里借的1981年的初版,古朴的封面设计,书已经陈旧得泛黄,读进去之后真是爱不释手。当时是被书里的文学性所吸引。多年后再看,真像冯友兰先生所说:“《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经典的书似乎都有这样的功能,不同年龄阅读总能读出新的意味。

      《美的历程》全书分为十个部分:一、龙飞凤舞;二、青铜饕餮;三、先秦理性精神;四、楚汉浪漫主义;五、魏晋风度;六、佛陀世容;七、盛唐之音;八、韵外之致;九、宋元山水意境;十、明清文艺思潮。单看章节名称,都觉得很美。书用十几万字的篇幅从陶器、青铜器,再到书法、哲学、建筑、雕塑、文学、绘画等主题谈起,内容高度精炼、丰神雅致,无不美不胜收。每一部分的内容几乎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代表。作者以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提纲挈领,对中国经典传统文化进行了美的巡礼。

      审美是需要不断学习和练习的过程。美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审美意识的产生和提升,需要一定的历史常识以及历史细节的积淀。如书中提到对“青铜饕餮”、汉画像石、画像砖还有唐诗等艺术类型风格的分析时,作者均提出了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才能准确把握这类艺术之美的观点。“青铜饕餮”,“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兼并,战争频仍,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尚处于早期宗法制时代,体现在青铜艺术上,便不免狰狞神秘,又难能可贵地呈现出一股人类早期文明“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如作者所说,“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这是后世青铜作品所无法复制和比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石、砖上描绘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马驰牛走、鸟飞鱼跃、狮奔虎啸、凤舞龙潜、人神杂陈、百物交错”,如此不同的场景如何能和谐统一在一个画面中呢?大汉王朝作为一个高度统一的中华帝国,开疆拓土,幅员辽阔,是一个充满了自信的时代,对物质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征服,使得在艺术表现上充满了对现实世界的铺陈,汉赋的丰富发达也许与此有异曲同工之理由。唐诗由以“放浪纵恣,摆去拘束”的李白为代表的青春期——盛唐,到百花齐放、名家辈出的大历十才子、小李杜为代表的壮年期及暮年——中晚唐,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都是息息相关的。盛唐之初的欣欣向荣,中晚唐经历安史之乱后,生产力仍在进一步发展,但整体气质风貌渐与初唐开拓者们的高傲气骨已大有不同。诗歌风貌和气质也产生了一定的分野。

      作者在书末结语中提出一个问题,凝冻在古典作品中的中国民族的审美趣味、艺术风格,为什么仍然与今天人们的感受爱好相吻合呢?这是因为,在审美心理结构上是有继承性和统一性的。在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接受的普世教育是,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等等,无不包含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耳濡目染的均是汉字、四大名著、万里长城、亭台楼阁等,虽说不出所以然来,但也知道这些事物是好的、美的。其实在书中也已经有了答案。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各种文艺思潮和思想的传承影响、发展和统一。如儒道互补的先秦理性精神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宗教在中国始终无法长期生存,如佛教的传入、繁荣、被同化且最终没落。甚至中国的建筑特色也和这股理性精神息息相关。中国最出色的建筑都是宫殿建筑,以平面铺开为主,具有时间性,不同于西方以空间性为胜的高耸尖拔的宗教建筑。图腾歌舞分化出了诗、歌、舞、乐和神话传说。书法艺术经历了图腾符号、大篆、小篆、隶、草、行、真。小说艺术经历了唐寺院的“俗讲”、宋明话本、拟话本、明清小说等等,其中封建末世的最终曲《红楼梦》,“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几乎成为中国人每家每户都必须收藏的经典著作。

      如此,一切便有了缘起。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的就是华夏文明的血液。美的历程,犹如行在月朗星稀的夜里,一开始只能闻到一股芬芳,却不知其为何物,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我们遇到前世今生已经积淀了数千年的文明意象时,一定会有灵魂的共振,而通过更进一步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我们才能秉烛夜游,这求知的烛火才能把这朵文艺之花,照得更加清楚明白,才能发现这长存千年的文艺之花一直都是如此明艳动人。由此,获得审美最高等级的享受——愉悦和自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重温传统文化之美——读《美的历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