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思

听课,评课后,为什么自己的课还是没什么改变?

数学学习之道在哪里?作为数学老师,怎样直抵本质地指导孩子的数学学习,才能使其在初高中的数学学习乃至理科学习中游刃有余?

写作能力包括阅读力如何真正达成?

学生厌学问题,内驱力不足问题,专注力不够问题……,如何有效破解?

……

碎思_第1张图片

太多太多的教育教学问题困扰着我,也促使我不断学习,追寻真正的教育之道。

这也是一条专业化成长之道。如果说教师专业化成长有两条路,一条是外在压力,“逼上梁山”;另一条就是内在觉醒,心甘情愿;那么我就是一种为寻求自由的自觉自愿。这种自由,是一种专业上的自由,一种在教育教学上享有的挥洒自如。

这种教育教学上挥洒自如,意味着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不会在专家、学者等人的众说纷纭中迷失,意味着自己对教育教学认识与看法更接近其本质,意味着自己能够尽可能轻松地带领学生触及知识的本质,尽可能引领学生去掌握有效的学习之道,尽可能地有力、有效地解决地教室里发生的不寻常之事。

当然,我可以神马都不去想,只需跟随“潮流”,响应“号召”,跟着指挥棒“起舞”,而且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还能保证自己不至于太掉队。无疑,在当下我也能够担负起教学任务,运气好的话教学成绩还不错,班级管理也可圈可点,再加上习惯阅读一些教育杂志、报刊等,也能为自己赢来些许安慰,甚至于自我感觉良好。

然而很多时候,也许大家满意,但我并不能令自己满意。

因为我并没有真正掌握课堂教学的奥秘,并没有带领学生直抵知识内核的能力,不能恰当地诊断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地自我调节,也不能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地渡过成长中的激流险滩。

况且在教育中浸泡日久,即使雾里看花也能日渐看懂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虽说能看出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也未必就能提出有效的建设性意见。

尤其是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有时竟也不知所措,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挺讽刺的,这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痛苦。

以上种种,细思极恐,一个搞教育的,竟然弄不懂许多教育问题,情何以堪,我又如何让自己满意。

如何突破自我?

我一度寄希望于阅读一些报刊杂志、流行的教育书籍,来释疑解惑,探寻教育之道,却发现除了得到一些碎片化的理论及支离破碎的感悟外,更多的是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神仙打架”中更加迷茫。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清,看得远,看得明白。身边找不到想要的答案,我就上网学习,一路追寻中,我遇到了教育在线,遇到了新教育研究中心,遇到了网师。

参与网师学习,研读的多是一些理论书籍,枯燥乏味,有些篇目晦涩难懂,加上自己生性驽钝,在生活的鸡零狗碎之余进行着地艰难啃读,往往所得甚少。

虽如此,但也算“爬到井沿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初步感悟到教育的真谛,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让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更深认识与体会,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使我开始认知理论及儿童思维发展有所理解与把握……

碎思_第2张图片

遗憾的是,虽有所得,但对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知识,只能算是略知皮毛,停留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阶段。这也导致了理论消化不良,不能很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犹如段誉才学习“六脉神剑”,时而灵时而不灵。

生活不只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被生活的一地鸡毛挟裹着所进行的修炼之道,注定是一场长途跋涉。

生性内向,不善言辞,甚至有些社交恐惧症的我,“躲进小楼成一统”,修行自我。工作之余,这种对教育教学的探索,也打发了我的时光,每每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醍醐灌顶之感。

有人嘲讽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像我这样为探寻教育之道,不停地购买教育教学类书籍,花钱听教育教学类网课的人,真是醉了?

管他呢,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管风雨兼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