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144)《寻路西藏5万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远方

西藏。说起来连口气都变得神秘的地方,多少人只在梦里见过,在书里翻过,在影视里瞥过,听过别人的叙述,看过别人的文章,默默地把这个地方列为神圣的,一生非去一次不可的地方。作者,和大多数人一样,对西藏也一样怀着崇敬和向往的心情,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他真的行动了,而且不是短期的三五天旅游,而是作为一名援藏干部,深入去了解那一块地方。

这是一种逃避情怀么?说的矫情一点,是心中梦想的天堂,那里离天堂最近,那里有最干净的水,最神圣的湖,最顶峰的山,最洁白的雪,最辽阔的天。每个人都希望解脱,不管是解脱俗世,解脱工作,解脱烦恼,解脱任何一切,都想着在某一个时间能有一段空白的时光,一个万物寂寥的时刻,让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做半日的痴呆。是累了,是想找一个人生旅途的休息站,西藏,一个听过却没去过的地方,一个即便有钱有时间,还要看体力精力,还要花费很大的毅力和决心的地方,就成了每一个人的梦想之地。这不怪西藏,只能怪我们自己都忙着走着,从不抬头看远方。

回到本书。作者的身份比较特殊,所以写出的故事相比一般的游记,显得更有社会意义。比如双湖教师的故事。在一个可以说是生存都很成问题的地方,一切的激励制度对于教师来说都显得意义苍白,不管何种的现金奖励、职位升迁,都抵不过教师们想调走的意愿。这是现实,而作为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的接触中,直面这些问题,也让我们这些只能从描述中感受环境恶劣的读者们,有了一丝丝的感叹。在外人看来,多么刺激,多么有意义的人生一次,在当地人眼中,确是人生的生与死的抉择,生存在一切面前,都是摆在首位的要务。

和全书的故事对比起来,序和结尾显得有点突兀。序主要是作者的身份,虽然作为援藏干部,邀请上级来写这样一篇序无可厚非,不过既然作为有理想追求的作者,最好的还是把自然还给自然。后记本来也没什么,主要作者写了一句比较自我为中心的话:

不要说今后书中某某某怎么了,就来推翻我写的故事。对不起,我不为书中人物负责,我只为我了解到的素材负责。

即便是作为干部,也没有人会苛责到底当年负责的区域或者工程。作者大可不必为自己的某些写作理想把自己跳离,千山万水总有一丝藕断相连。单纯为了写作就是为了写作,也不会有人去纠结那些小说到底映射多少,毕竟要成为讨论的对象,本身得要够格。

去西藏也好,有这个想法也好,各自都抱着各自的小目的,为了见识一下别样的风土人情,为了净化一下所谓的心灵,为了呼吸一下稀薄但干净的空气,又或者为了想周遭炫耀不同凡响的经历,去了之后,还是切记自己的目的,不要失望才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记(144)《寻路西藏5万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