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足迹

——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是对自我更深的认识。

是的,与很多人一样,我并不满意自己的名字。即找不到富有内涵的寓意,也没有诗意的表达,更主要的是重名率还很高。我叫李萍,大概率的姓氏和多频率的名一结合——谁不认识一两个叫李萍的人。

我不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但也不抵触上学。六岁那年,在幼儿园门口玩沙子,母亲向我一招手说:“走,带你报名去!”我就屁颠屁颠跟着去村里的小学报名了。小学留给我的记忆都是碎片化的。我是一个玩性很重的孩子,从来没有认真完成过假期作业。但玩绝对是玩出了高度,我喜欢挑战高难度的游戏,爱冒险,爱尝试。村子里有个仓库,大约4米来高的台阶,我一级一级台阶加码往下跳,直到倒数第二个台阶跳下来把脚扭了才罢休。还有一次蒙眼在一米多高的围墙上走,结果在围墙转角处摔下来,把腰摔伤了。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有发生,我把本该用在学习上的坚韧不拔,淋漓尽致的发挥在玩耍中。小时候我还表现出很强的动手能力,我喜欢玩父亲的工具箱,无聊时便把它倒了一地,摆弄着各种工具零件。开学发书时最喜欢手工材料包,往往一天就被我鼓捣完了。由于学习上的不出色,我的这些好奇心和求知欲统统被看成不务正业,再加上父亲有时对我的消极评价,内心一直很自卑。

初中三年,这种自卑感如影随形。因为单一的评价标准,作为一名学生,如果学习不出色,整个人就没有闪光点了。初二的时候学校不知搞什么改革,所有副课全部开卷考试。在那次期末测试中,我综合成绩考了全班第三,这让我隐约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是过人的。那时候经常听到素质教育,就想当然的认为开卷考试就是素质教育,而我“素质”还挺好的。当我把学习不好归因为教育体制时,并没有对我日后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多大的影响。初中毕业差点去读卫校了,因为一个表哥那年考上了重点高中,我母亲又决定让我去表哥读的那所学校复读一年,也考重点高中。

人生的转折就这样发生了,有了再来一次的机会和明确的目标,学习的动力也随之产生。前三年,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父母忙于生计,也是直到我毕业才想起我该做什么。那三年我许多功课是荒废了的,复读的那年我几乎是用了一年的时间捡起三年的东西。第一次投入的学习,也收获了学习的喜悦。从那时起,我不再依赖外界的评价,开始自我肯定和自我认知。

是的,我如愿以偿的上了重点高中,碰到了很多优秀老师。会去客观的审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不会陷在自卑的泥潭里无法自拔。这个时候我才开始主动的阅读,通过阅读打开了一扇扇认识世界的窗。高二时碰到了一个特别好的语文老师(他现在已经被评为省模范教师),他常对我说,我手写我心。高中时期写了三本随笔记,他篇篇有评语,每次看着些评语都会很感动。一个好的老师总会用一些特别的方式激励你。他当年教会了我怎样学习,这种教育的力量跨越时空延续到今天,又教会我怎样去教育我的学生。

上了大学,突然来到一个宽松的环境,人一下子有些迷惘。偌大的图书馆里不知道该看什么书,所以书读的很杂,也不多。跟着室友一起考证,把考证看做过关游戏。最重要的还是考了教师资格证,我非师范专业,那时班上考这个的寥寥无几,这应该是我大学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了。

我是谁,我就是走出这一个个足迹的人。又是这一个个足迹刻画出最真实的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2.1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