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Google 推出了首款小程序,产品设计和体验一如既往优秀。上手体验了一下,有几个点让人印象深刻。第一时间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学习笔记和产品分析案例。
一
最有感触的是:即时反馈。
为什么即时反馈会让人体验好,有“爽”的感觉呢?我想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用户每一次微小的努力都得到了回应。
动笔的第一笔(第二笔)就有机器人通过对话框文本和语音的形式,反馈作画的结果。
“我猜这是海马、虾、飓风…”
“我猜这是...”
“猜出来了!这是龙卷风”
同时在整个作画的过程中,这个反馈一直没断,每多一笔,机器人都会努力地识别结果。
试想一下,假如用户每画完一张或者几笔后,要经历上传、等待处理,然后再查看结果,这样体验就会差很多。
第二个原因是,真实还原了“做动作猜字”游戏。一个人比划一个人猜,从第一个动作开始就开始给出候选答案。
以上两点保证了一种游戏的感觉。
要做到这样在毫秒级内做出反应,对识别模型的要求很高。因为在保证准确度的前提下,还要平衡模型复杂度和推断速度。
类似的产品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下图:
在「语音输入识别」这种状态下,能做到音素(字母)级别的实时反馈确实体验更好。即使系统就是没有识别成功,在上面这个场景下也是非常有用的信息。
当更丰富的信息,通过一种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用户会感觉一种一直被 “响应” “倾听” “关照” 的感觉。
二
除了即时反馈,体验好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游戏化机制了。
虽然游戏化是一个几乎在所有产品里都被使用的招式,但并不妨碍它一直很有用。「猜画小歌」中的游戏化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是解锁机制
这里面的亮点是,对“随机性”这个游戏化元素的运用(如上图)。用户完成的是哪个任务,这是随机的,因此永远不会解锁得到底是哪一个。
这种随机性能引发人的好奇心,从而继续进行游戏,直到所有的词语被解锁。
第二是等级体系
建立等级体系有很多便利之处,比如可以告知用户目前的进度,离下一个里程碑还有多远。另外 “升级打怪” 也更容易引起用户的兴趣。
第三是社交元素
除了常用的“排行榜”、“分享给好友”、“分享至朋友圈” 这样常用的功能以外,还有一个好玩儿的地方是,可以看别人对于某个词语是怎么画。
这种查看他人成果的方式并无特别之处,但是在看词画画的场景下,这个环节有特别的乐趣。那就是看看他人的理解和创造,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对同一个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当然另一个可能的洞见是:自己画得可真是丑哪。又或者:其实自己画的还不是最丑的...
三
超级速度的即时反馈,加上游戏化机制,都需要漂亮的 UI 和交互来打扮和呈现。这个方面这个小程序也是 Google 水准。
首先整体画风很统一,跟画画主题非常搭。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创意小细节,比如通过不断涨高的水位来作为答题倒计时等等。
总的来说,即时反馈、游戏化和优良的交互设计,是我个人觉得「猜画小歌」体验优秀的三个原因。
当然可能有人会问,Google 做这个小程序为了什么呢?为了展示自己的黑科技、秀 AI 实力?下面这句文案道出了真相:
“在默默地观察大家的画作之后,小歌学会了美人鱼的画法”
(全文完)
汇报:
记写字计划的第52篇,感谢陪伴。
从起笔到发布,这篇小文大约花了两个半小时。相对于其他文章来说,算速度最快的一篇。
有时候写字常让人沮丧的地方就是,这件事并不会因为写得多而变得更容易。写完一篇发出来舒了一口气,再写下一篇依然还是那么焦虑和纠结,似乎永远逃不过“磨”的过程。
不过最近有个感触就是,写多了在一些技术上(不包括内容)的熟练度还是会有提升的。比如,在已经有素材和想法的前提下,较快地组织语言和结构等。
因此,上面这样的小文就能稍微不那么费力一点了。
也许你会感兴趣(我猜的):
1. 我的翻译长文 商业与情怀: 7亿美金估值的免费产品,Duolingo 是如何做到的?
2.智能学习应用的产品机制 1:有效的学习流程和机制
3. 智能学习应用的产品机制2:游戏化
4. 学习App多邻国的6个用户习惯养成机制A/B测试
5. 为什么是一周一城?从40再次出发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一周一城」,如果对你有启发,别忘了点赞支持一下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