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知否》里面有朱一龙,我也要弃剧!

即使《知否》里面有朱一龙,我也要弃剧!_第1张图片

最近有传言,芒果台热播剧《知否》被称为小红楼,我想,这些人应该都没认真读过《红楼梦》。

林黛玉在教香菱写诗时,是这么说的: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所以评价文学作品,不能脱了立意。《红楼梦》为什么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原因之一是其蕴含的人文关怀在那个时代是极为难得的。在女性受到极大约束和深重迫害的年代,曹公表达了对整个群体的惋惜和尊重。

而《知否》的立意是很低的。在科学昌明、人文进步的今天,一个接受了平等理念的现代人,为了在落后的时代生存下去,将自己打磨得毫无棱角,与同样受到压迫的一众女性,在一亩三分地里勾心斗角,最后成功上位。

两者高下立判,宛若云泥之别。

为什么有些没认真读过红楼的读者,会认为《知否》堪称小红楼呢?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对古风古韵的理解颇为浅薄,二是他们对世情道理的理解有失偏颇。

关于第一点, 作者常常在章节后的“作者有话说“里,考据《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社会关系,以此来解释《知否》中人物行为的缘由,这无疑在观感上加强了两本书的联系。而且,作者在遣词用字上模仿红楼,尤其是器皿、服饰等物件名称,往往直接从红楼中摘取。

实际上,作者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并不充足,考据得也粗浅,难免给人画虎不成反类犬之感。但阅读量不足的读者,看到作者辛辛苦苦地考据,读到似曾相识的辞藻,就以为是好的了。

关于第二点,很多人把《红楼梦》奉为种田文的鼻祖,在我看来是极不恰当的。种田文的主题是“发家致富奔小康”,而红楼讲的是“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根本是南辕北辙。有蒸蒸日上的种田文,有平淡如水的种田文,但是有黄粱一梦的种田文吗?

红楼的世情道理,是体察入微的。哪怕是小人物的小心思,三言两语也描摹的极为透彻。比如“判冤决狱平儿行权”这一回,平儿作为管事大丫鬟,对各方的心思洞若观火,宝玉又能体谅爱惜人,出头担了事,方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其中涉及柳嫂子、柳五儿、司琪、彩云、贾环、探春一干人,平儿能照顾熨帖,着实不易,这才是有实际意义的“世情道理”。

再比如“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这一回,探春虽机敏,也有心做一番实事,但终归是养在深闺的年轻小姐,管理经验不足。她的改革虽能得一时利,但不够重视世家奴仆的威力,也没能顾全贾府作为世家大族的体面,最终还是要失败。

而《知否》的世情道理,是粗糙甚至瞎编的。作为一本爽文,因为要照顾读者的阅读快感,也因作者功力有限,很多角色都脸谱化了。比如康姨妈和小秦氏,恶的很纯粹,也恶的很没头脑,仿佛就是为了衬托女主的机智勇敢,让女主几杆子解决刷战绩的。

再比如墨兰,这是最能体现“没人能比主角过得好”爽文特色的配角。我们想到墨兰,先是可恨,后是可怜,好像这个姑娘没有优点似的。但实际是这样吗?她对待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事事要拔尖,那应该才情、行止很不错吧?她想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一段好姻缘,人生上一个台阶,虽说方法不合时宜,但这种勇于打破阶层的奋斗精神好像也没错吧?但不行,作者借明兰的心理隐晦表达,她做错了,心比天高了,在那个时代要碰壁的。这问题就来了,同为庶出,女主可以靠着作者的金手指扶摇直上,女配就得安分从时混吃等死?

恰巧《红楼梦》里有个可比的人物,叫小红。她原本是宝玉院里的小丫头,因想上进,被大丫鬟们排挤,于是抓住一次帮凤姐传话的机会,跳槽去了凤姐那儿。她还在偶遇贾芸的时候,特意丢下汗巾子,从此两人勾搭上,最后结为连理。曹公批判小红了吗?没有。实际上,小红是整部红楼中难得有个好结局的女孩,根据脂批,在贾府破败时她和贾芸还接济救助了贾宝玉。

在当时环境里,女性想要跨越社会阶层,晋身途径就那么狭窄。所以丫鬟们想挣上姨娘没错,想勾搭上外面的好青年放出去也没错,都是可怜人,想要体面地活,就得挣扎地过,这才是人之常情。要按《知否》的逻辑,那只能指望天上掉馅饼了。

其实《知否》的作者关心则乱本人都说“天雷,狗血,不喜勿入”,可能有些书粉爱的深沉吧。

公众号:好姑娘服装搭配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即使《知否》里面有朱一龙,我也要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