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嘉峪关的不陌生,源于被初中地理老师在我们耳畔磨起老茧的考点~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那时年少的我,从来没想过,某一天我对嘉峪关认知,不仅限于地图册上写了名字的坐标,一道填空题的答案,而是作为一个目的地出现在我的行程单里。我走近了真实的它,去瞻仰它的一城一池,触摸它的一砖一石。
长城第一墩
这是参观嘉峪关的一个附属景点。据载它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是长城沿线建筑规模最壮观、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这是长城遗址,很难将它和万里雄关联系在一起。在这里,举目四望,遍寻不到任何刀光剑影、狼烟弥漫痕迹。那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历史故事随着时光的流逝,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六百年了!六百年的光阴流逝如同硕大的漏斗,将曾傲世雄关的天下第一烽火台滤成了一个大土堆,苍凉矗立在无边的荒原;将抵御了无数强敌的明长城,滤的只剩一壁土夯的残墙向着戈壁的尽头无限延伸。
"一道墙,围着古老的文明,围着浩瀚的岁月。一道墙围着欲望与理想,围着牺牲与希望。连绵长城万里,塞上烽火千年。前世沧桑,狼烟起,谁主沉浮?显赫第一墩台,残临讨赖危壁,今世回望,风尘处,君思若何?"走进第一墩的地下古文化厅,展厅玻璃墙壁上的前言提醒着我们六百年的光阴不仅只留下了荒坡野草,断壁残垣。他还见证着一代代英雄们对关内人民的庇护,承载着历史与民族血脉相连的记忆。
顺着景区的黄土路,走走逛逛。一条长长的铁索桥出现在眼前,桥下水流湍急,如同天堑。茫茫的戈壁滩,竟有这样一条河!惊讶之余连忙拿出手机百度了一下。
原来这就是讨赖河。讨赖河即汉志之呼蚕水,寰宇记之潜水,俗语称福禄河,亦作陶赖、滔赖、讨来,又称白河,河二源。没有它,就没有酒泉绿洲,就没有雄伟壮丽的嘉峪关。
站上吊桥,看着桥下浪涛滚滚,不由得佩服当初选址垒关之人的智慧。在极度缺水的茫茫戈壁滩依赖天险作关口,既保证了水源,也让长城的防御作用发发挥到极致。
塞上雄关 ,北漠尘清。北漠尘清 ,山河形胜!
旧时作为防御工具的长城已在时光流转中破败,虏塞战争之声已不再听闻。但遗址的黄土墩依然矗立,见证着雄浑如天堑的讨赖河潺潺奔流造福着一方的百姓。尘埃落定,民族团结。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悬壁长城
“万里长城万里关,迭障黑山暗壁悬。”,即便您没有到达现场,您也会因“悬壁”二字,感受到"险"!
长城倒挂,铁臂悬空。十多公里长城墙,起伏在险峻的山丘之间,与呈长满骆驼刺的黑褐色的山体连成一体,如同一条黄色的巨龙,弯曲盘旋。也像一只折断的手巨臂,从天而下封锁石关峡口。险峻而荒凉!
烽火台上烽火燃,战场白骨缠草根。踏上长城,拾阶而上,如攀绝壁。城墙根斑驳的断痕还残存着六百年前,征战将士的气息。悬臂的昭示他们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一腔热血,悬臂昭示着他们为了保卫祖国大好河山,壮士断腕不留后路的悲壮和绝决。
古来征战几人回,古来征战几人回!站在悬壁长城顶端的墩台上,四顾望去,峰峦叠嶂,岩陡壁峭,九曲蜿蜒。有多少边城守将,曾日日夜夜站在这里身披铠甲遥望故乡的方向?有多少戍边士兵,在这里为了自己守护的亲人倒在敌人的戟羽戈矛下。
塞上雄关 ,北漠尘清。北漠尘清 ,山河形胜!
六百年已逝,当年黄土沙石夯实的城墙,在岁月的洗礼依然固若金汤,盘旋山崖。它如同壮士,以断臂昭示着坚守和平的意义。尘埃落定,民族团结。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嘉峪关关城
"丝路古道,河西咽喉。横绝大漠,连陲锁钥。" 嘉峪关关城对于一马平川的大漠戈壁来说,就像一座城堡,巍然耸立,坚不可摧。天下第一雄关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进入景区,景区解说员就开始耐心的介绍着每一处景点,和关于这些景点的故事。从张骞塑像到关帝庙,从小戏台到将军府;还有三楼两瓮城来历,城楼里的故事,城墙上的传说……一座值守边陲的关城,在无数的传奇故事里渐渐变成了一部浓缩的历史,一部人文的史诗,一部足显古人智慧的军事建筑学!
登上关城,视野开阔,大漠戈壁尽收眼底。军事要塞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站在高大的城墙上,我变成了历史中的一个小小点,遥想着六百年前风彻旗扬,雪飞马啸;也观望着如今人游人如织,一片祥和。
塞上雄关 ,北漠尘清。北漠尘清 ,山河形胜!
历史之轮已渐行渐远,苇草燃起的狼烟已沉入时光深处。祖国统一、人心向背构筑的无形长城替代了冰冷的建筑长城。嘉峪关城巍然矗立,人心堆砌的龙脊也必然永世屹立不倒。尘埃落定,民族团结。薪火传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