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商业的成功,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发现并提供了一个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大到火车、飞机和水利工程,小到牙刷、口香糖或街头的指示标牌,莫不如此。企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发展变化的一个历史。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需求,都值得被满足。比如:摩托罗拉公司的铱星计划。这个庞大而宏伟的通信网络系统,是为了满足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尤其是远海、沙漠和雪山等地方的人们,能随时随地用上通信工具。如此需要发射 66 颗卫星组成通信网络。然而,在发射第 23 颗卫星的时候,由于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项目出现巨大的亏空,导致铱星陨落,计划宣告失败。至今在同步轨道上,还能看到孤独的同步卫星。
铱星计划带给企业的反思是多角度的,但从需求的视角出发,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这个需求是一个性价比很低的需求。
大公司在遭遇类似需求判断失误的时候,也许最多是裁员或股价下跌。但对于小企业,尤其是创业型公司,在出现类似情况时,则往往是致命的危险。所以把如何能准确的发现市场需求,放到多高的高度去讲,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不为过。
那么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需求呢?
◆◆◆◆◆
一、通过找到用户的默认选择,去发现市场需求。
在大多数人的直觉中,习惯性的把同类产品定义为竞品,比如:A品牌的牙膏,会把其他品牌的牙膏视为竞品;A 品牌的笔记本电脑,会把其他品牌的笔记本当成竞品。然而这种思考方式,过于狭隘,容易丧失更多的信息,从而无法得出更全面,更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城市广播电台作为媒体,一直把电视、户外、网络作为竞争对手,从报价、覆盖用户群、播出时段、收听时长等进行分析。然而事实上,最终影响广播市场地位的不是其他媒体,而是安装在庞大的出租车司机群体手机上的打车软件。为了不影响接单,司机都会关掉车载收音机。这种意想不到的竞争对手,在当时赋予了一个形象的名字:跨界打劫。
用营销的视角看,其他媒体是“想当然”用户的默认选择。广播媒介这个产品通常会被认为人的注意力被其他媒介分散。但事实上,影响广播收听广度的核心用户不是注意力在其他媒体的社会大众,而是偏居一隅的的士司机和私家车。
类似的,某茶饮料,他们竞争对手不单单是其他品牌的茶饮,更多的事其他饮品、果汁、甚至纯净水。某品牌的电视机,也不是其他品牌的电视,而是其他娱乐方式的注意力分散,如手机、平板、看书,甚至家庭成员的闲聊。这种看似扩大了竞品范围的思考,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产品思维的局限,直达该品类的共性未满足用户需求,挖掘整个品类的特性,确立新的品牌定位。
比如,茶饮,由于国人口味偏甜,所以一度在甜度上做文章。然而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是不喝甜饮的,也有相当的人对茶饮的“茶”,通过自己多年的饮茶经验,直接将茶饮在自己的默认选择中 pass 掉。商家一般会把此类用户定义为:非目标用户。不予理睬。但这恰恰给一些饮品企业,甚至茶饮品企业一些腾挪的空间,开发出淡茶,或者茶与其他混合的品类。
分析此类人群的意义何在呢?
直接发现整个品类在满足现有需求上的不足,进而发现新的蓝海,开发一个新品类,从而占领用户心智。
我们拿牛仔裤为例,那些从不选择牛仔裤的人,拒绝的理由大致如下:
通过上述简单的分析,我们找出“从不考虑牛仔裤这个品类的人群,而选择正装或运动装”的人群不选择的理由。从原因出发,容易找到可能的改进方向。而这些方向可以发展成为细分市场的新品,找到另一个蓝海(百度一下,可以发现几个专注细分市场的品牌:意大利的 Fornarina,和瑞典的 Nudie),而如果置之不理,把这些用户一开始视为非目标用户,则会与一部分市场空间,擦肩而过。
再比如,在空调这个品类,夏天不喜欢吹空调的原因,很多来源于:吹空调不健康。于是有些厂家直接归结为非目标用户群,而有些厂家顺势推出“自然风”系列空调。
同样:
不喜欢嚼口香糖在正式场合的随意,但为了满足这个人群对口气清新的需求,推出漱口水。—— 不是一个品类
洗衣粉一旦开口,容易受潮结块,也容易伤手。商家开发出洗衣液。—— 不是一个品类
香皂用久不干净、不易携带,商家开发出洗面奶。—— 不是一个品类
这种大尺度对产品,甚至品类的改变,事实上并不多见,更多的是采用低成本的对既有产品的改良,以满足用户对商品的新需求。如果说前者是大步快跑,后者就是小步快走。
那么,如何挖掘用户对同类产品未被满足的需求呢?
同样以牛仔裤为例,对于这些用户一定会选择牛仔裤,但为什么选择别人家的牌子,而不是选择你家的牌子,进一步分析,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我们可以通过下列十大需求模板 来发现同类产品中未被满足的需求。
1:同样的款式,没有价格优势。(低价需求)
2:颜色、材质单一,可供选择范围单一(新颖性需求)
3:不提供绣字、个性裁剪、修体服务(定制性需求)
4:只有门店,不提供网上渠道(便捷性需求)
5:款式不贴身、面料不透气,不轻薄(性能需求):
6:门店导购服务一般,店面设计陈旧、售后回访不人性化(过程体验需求)
7:尺寸太少,很难找到适合自己体型的,很难找到在大多数场合下适宜的款(可达性需求)
8:担心同款会买贵(风险性需求)
9:品牌影响力不够,给人廉价的印象(高端需求)
10:提升自我着装品味、展现自我魅力气质、标榜自我生活主张(理想自我需求)
这种从用户需求出发的思考路径,容易启发对既有产品的改进思路,从而以更小的成本来满足新的需求。
概括上述两种情况,就是两种默认选择的不同。
第一种是将这个品类都排在默认选择之外;
第二种是把同品类不同品牌列为自己的默认选择。
经过两种默认选择筛选出的需求,都反映了这个品牌或产品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不是说,每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都需要企业投入资源去实现呢?显然不是,有的会困于技术或资金,有的或许过于前沿,更有甚至提前曝光自己的发展方向,反而会被实力更强的企业枪战先机,超越自己,让自己成为了变革路上的炮灰。
其次,从用户或市场角度看需求,也会存在重要需求,次要需求之分。那么通过上述两种默认选择找出的需求矩阵,如何来判断哪一个需求应该去满足呢?
二、通过需求自检模型,发现有价值的需求方向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自检模型,来加以判断。
真需求与伪需求自检模型
用户过去的默认选择是什么?哪些方面用户不满意?
如果对不满意的地方做出了改变,你的产品是用户的首选方案吗?
用户购买你的产品存在什么风险?
同样以牛仔裤为例,选择需求矩阵中的几项需求来逐一自检。两项以上出现不利倾向,可以说明在这个维度上去改进产品来满足用户需求,对于你的产品来说,这个未被满足的需求,目前来说是伪需求,不值得企业花资源去改进。
上图表明,对于提高裁剪的随身性去需求,在信任度上可能无法说服市场,哪怕产品真的做到了合体随身。而通过提高透气性和开发布料颜色去满足市场,对于本品来讲是真要求。
那么两个需求都需要同时改进,加以满足吗?
主要需求与次要需求自检模型
1:用户会对过去产品的不满做出改变吗?
2:你是在帮助用户做他特别渴望做的事情吗?
通过对透气性和颜色单一这两个真需求点进行分析发现,主要需求为:解决颜色单一,次要需求为:透气性。企业自然应该集中资源,优先解决主要需求。(次要需求反映了市场体量的问题,也说明是一个小众市场,可以作为产品开发的储备方向,是否启动需要结合公司的整体战略来考虑)。
〖 总 结 〗
在如何判断一个产品解决的问题是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这条道路上,你需要逐步完成下列几个步骤
第一:发现需求。方法是:通过两种默认选择,尽可能找出产品未被满足的需求矩阵。
第二:判断这些需求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方法是通过自检模型三问。
第三:判断真需求中,哪些是主要需求,哪些是次要需求?方法是自检模型两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