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119

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119_第1张图片


教学常规漫谈  之119(1111)

今天先说说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学习论是研究学习结果的类型和性质、学习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条件、不同类型的学习的特殊过程和特殊条件的学说。自20世纪20年代起,它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对学习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是从动物实验中揭示人类行为学习原理的。这些经典动物实验主要包括: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刺激实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实验;华生的刺激——反应实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等。他们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S)和反应(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的联结之中,个体学习者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的刺激项目(学习项目),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步骤习得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虽然注重和强调了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产生变化的一个侧面,即学习者变化的可观察性这一面,但它没有深入地考虑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心理状态以及许多无法通过行为直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未涉及学习者的内在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逐渐被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所代替。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家集中于人类学习的研究,认为人类的学习是经验的重组,是认知结构的获得和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是德国的格式塔学派。所谓格式塔,是一个德语词,意即完形。他们主张学习在于构成一种完形,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个完形。皮亚杰的认知结构思想吸取了格式塔学派关于学习的认知和组织的观点,更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取得与环境的平衡,从学习理论上更强调建构的作用。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接受学习论,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念,他们都重视所学内容的结构的重要性。其中,奥苏伯尔强调把知识按上下位概念组织成层次结构,然后再按这种层次组织教学的序列。学习者则按照教师的传递程序,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论,强调发现学习,认为应通过指导发现法,使学生主动地去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进行学习。他指出:“在学校里的学习,不仅应该学到学术知识本身,而且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新知识的学习受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新的信息只有被原有知识所容纳(同化或应),才能被学习者所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为学生提供已有知识及已有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化方法。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始上个世纪90年代,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建构主义学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所以,其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角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119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