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感受城市

《尤利西斯》是那种我绝对读不进去的书。打开梁文道的这期《一千零一夜》节目,也仅仅是出于对本书的巨大好奇心。

不知所云的意识流。哦,不!静下心来尚且能跟随作者思路的意识流也已不能用来形容它了。因为即使我聚精会神看下来,依然觉得云里雾里,完全不懂!

原来,这节选的一段是作者采用类似音乐作曲的赋格手法,先将城市中各个角落的声响模拟、混杂在一起,再一点点把每个声响所关联的情节丰富起来。如此一来,还真有那么点感觉了。

当我身处城市之中,我该如何看待和感受它呢?抛开目之所及之处,就只剩下耳畔汇聚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了。乘着假期,我漫步在街头,尝试学习作者的方式,用耳朵来感受城市。

即使在闹市中心,老小区内部还是这么安静。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枝叶斑驳地洒在屋顶、地面上。风轻轻地吹着。沙沙沙。空气中弥漫着这风的声音,清脆温暖又醇厚。鸟儿的鸣叫声混杂在风里面,忽远忽近,忽高忽低。有时候,不知从哪里又传来轻微的老太太的唠叨声,还有卖旧货的低沉的吆喝声,叮铃~踩着三轮车渐渐走远了。

短暂的安宁之后,谁家的小狗开始叫唤了,貌似还不只一只。几个孩子跑到空地上奔跑嬉闹,稚嫩的欢乐的呼喊国补了多久也融入进了风的声音里消失了。

就像一首交响乐,风和树是主调,那鸟鸣、人声都成为了一节节片段,在主调上翩翩起舞,但终究会回归主旋律。

走出小区便来到了市中心的大马路上。双耳立刻被来来往往的车辆声占满了。呼呼呼,滴滴滴。单调又喧闹。我还真的从来没有意识到,相比在马路边,自家小区竟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宁静而多彩。甚至还有点远离都市的错觉。

马路边几个晒着太阳的老太太,望着来往行人,就像几尊雕塑,与周遭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一静一动,颇为有趣。迎面走来的人们互相攀谈着。这家街边商铺看来又要换新店了,俩人站在施工现场讨论着生意经。此时几个年轻的游客们骑着公共自行车从一边潇洒地飞驰过去,显得格外轻松自在。他们大笑着,脚下的车子也被他们骑得虎虎生风。

真实的城市就是如此,像一个大杂烩,大熔炉。其中每一个人、每一棵树都是它的组成部分。我更愿意称城市为一个动态的有机体,而非一个简单的地名或混凝土森林。。。


法国小镇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雨后傍晚时分传来的电车声,叮铃铃~慢悠悠地驶来。连声音里还带有一丝湿漉漉的气息。自行车驶过小水潭激起了水花。三三两两的行人,各种法语腔的交谈声。。。转过街角,遇见了一位街头艺人,坐在路边弹着吉他,唱着自己的歌。

思绪一晃,又回到了瑞典的中心广场。马蹄声哒哒哒地在百年石板路上回响着。教堂在每个整点时分敲响古老的钟声,穿越时空的低音不断激荡着心灵。一时间让人分不清这是过去还是现在。


通过现代摄影技术,我们得以把视野中的城市保存下来。通过视觉,我们都能充分感受城市之间的区别于特色。那除了视觉这单一的感知维度以外呢?

在我初高中时曾胡思乱想到,电影无论采用何种叙事手段和技术,都离不开通过视觉来表达。那有没有什么创新的方式能完全突破它呢?这么一看,《尤利西斯》倒是带给了我一点不一样的启发。它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感受身边的每一份点滴。多维度地去观察与表达就能获得成倍的收获。就像我这次尝试放大听觉,来触碰这座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城市,也像那些曾经踏足走过的城市在若干年之后留存在我心底的记忆。这个世界永远不缺乏色彩和惊喜,就看我们是如何来感知与对待它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耳朵感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