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雅的明洪武青花穿莲应龙纹高足碗

 明洪武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明洪武朝(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历时30年。明代建国后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

   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南京博物院曾于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了青花云纹残盘和其他一些青花残片,虽然是残瓷,但从其制作的精细上判断,应为洪武官窑器,南京和江西等地区则出土了大量民窑实物标本。总体来说,洪武朝的青花瓷各方面都继承了元代风格。器型粗大,胎体厚重,青花色泽偏灰,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

素雅的明洪武青花穿莲应龙纹高足碗_第1张图片

    洪武青花瓷的胎体比较厚重,但比元代同类产品薄,呈现土黄色或者灰白色,手感均比较平滑。因为瓷土淘洗的粗细不同,胎质也有粗有细。官窑器因为工艺精细,一般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民窑器则大多数胎体略含杂质,氧化铁黑黄色疵点,偶有小片的窑渣粘附,呈浅灰白色。釉层肥厚光润,白中泛青,晚期釉色趋淡,有极淡的卵白色。有些民窑器因为胎体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釉质玻化程度较高,釉面极少有开片现象,釉面细腻、洁净。玉壶春瓶、执壶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红色浆,可见刷浆痕迹,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盘、碗等圈足挖足较浅,足壁较厚,足跟平切,部分底足中心仍有鸡心点,有些里心仍有用砂圈叠烧法留下的涩圈,呈浅红色(俗称窑红)。这时也有各种形式种类繁多的圈足,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内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等。此外,民窑青花碗,底面无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刮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

   明代洪武官窑瓷器,主要有釉里红和青花等品种,但传世品并不太多,尤其是青花瓷器相对更少。现存的洪武青花瓷器明显少于釉里红器,其原因可能是洪武皇帝偏爱釉里红釉,或和当时钴料因进口贸易限制而稀缺。

素雅的明洪武青花穿莲应龙纹高足碗_第2张图片

   明洪武时期的青花瓷,是近几十年来中国陶瓷研究的重点。但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洪武青花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常常把洪武青花视为元青花或者归于永宣青花之列。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过一批瓷器,其中有部分为早于永宣而又和元代典型瓷器不一样的标本。因此,当时有学者认为这部分标本应该就是洪武瓷,但这个观点并没有完全被国内的学术界所接受。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又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挖出为数不少的洪武瓷。1984年在北京四中原明宫廷库房遗址中发现数千块青花与釉里红官窑残片。1994年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又在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洪武青花,随着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洪武青花瓷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素雅的明洪武青花穿莲应龙纹高足碗_第3张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明洪武青花穿莲应龙纹高足碗,非常罕见,根据推测应当为目前仅见的孤品。其高12.6、口径11.5、足径5.2厘米。撇口,深弧壁,高足。外壁口足青花各绘转枝灵芝纹一周,碗壁主纹画三爪穿莲带翼龙纹一对,底边饰双层莲瓣纹,高足为缠枝莲纹。碗壁胎骨匀薄,足稍厚,青花釉色灰青,深浅不均,多处呈现黑疵斑点,白釉洁白泛灰,底白胎坚细,胎釉一线呈浅黄色。


素雅的明洪武青花穿莲应龙纹高足碗_第4张图片

   明代洪武时期高足碗,一反元代碗形较浅、高足较高的形制,转变为器身较深、高足略短的新造型,之后永乐、宣德继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洪武及器心带“永乐年制”四字篆印款、相同形制的甜白釉高足碗。此器口、足的缠枝灵芝纹,及高足上的缠枝莲纹,均先勾绘花朵轮廓线,花瓣边缘及花心留白,内层染青,此一特殊描绘技法为洪武青花、釉里红纹饰的独有特征。而带翼三爪应龙纹饰殊为特别,龙身鱼尾,与一般所见洪武细身龙纹有所不同。此器的形制、灰青釉色,以及花边留白的特征,都呈现出洪武青花的特色。目前为止,传世或者御窑遗址出土均无发现,极为珍稀。

素雅的明洪武青花穿莲应龙纹高足碗_第5张图片

    可以说,洪武官窑瓷器,上承元代遗韵、下启永宣新风,是明清官窑制度之首,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这一时期的器物特点,也蕴含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你可能感兴趣的:(素雅的明洪武青花穿莲应龙纹高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