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场的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五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当我讲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在写父亲挖掘废墟时为何加了父亲外貌的描写?”学生思考了一段时间后只有郑浩泽同学举起了手,这名学生在此之前已回答过两个问题了,一种冷场的感觉袭上心头,我默默地提醒自己“耐住性子”。我没有马上叫这名同学,只是朝她笑了一下,表示表扬肯定,就这样,课堂继续冷场着。

      又过了一分钟,两分钟,……四分钟,大家的手渐渐举起来了,等到有三十个左右的人举手的时候,我叫了平时回答问题不算积极的王领同学,她说:“通过外貌我能体会到这位父亲挖掘废墟时很艰难,为了找到儿子他不顾一切,表达了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当时我想只要站起来谈出自己见解,不管合不合理,都要表扬鼓励她一番,可出乎意料的是她的回答非常好,面对令人满意的回答我激动万分,马上满怀激情地表扬她遇到问题能静下心来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听着我的表扬,她挺直了腰板,脸上增添了自信的表情。

这堂课,让我反思如下,阅读理解是个体的一种思维活动,他既需要讨论,也需要个体安静的品味思考。好学生老师提出问题很快举起手来,然而学生的思维水平、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真正的课堂教学必须尊重这种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动起来,这就需要课堂“冷场”,给那些思维慢的学生以充分的空间。

        点评: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遇到的故事会很多,能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成长,这是非常可贵的。《冷场的课》就捕捉了课堂上一个稍纵即逝的环节,记叙下来并反思。文章内容真实,语言朴实,没有任何雕琢的成分,但主题却深刻,寓深刻于平淡,融哲理于浅显,引起了读者的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冷场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