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与PREP法则

      本来今日想聊聊昨日参加的Someet无意义节,想起好友聊起的不要分别心太强,所以转为科普小文,与大家分享两个自己受用的执行与沟通法则。

       1.PDCA质量环法则。

        所谓PDCA法则,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其实四个阶段很好理解,拿到题目先做调研寻找项目目标, 根据目标分解列出计划,制定实施行动,列出收支计算,这里有一个通式通法的启发,那就是我们在做任何方案和计划时都包括这几部分,比如你需要出一个新媒体推广方案,那你至少需要做到你的方案里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项目背景,推广目标,实施方案,经费预算。

        其中的do是指执行阶段,讲究的是一板一眼的按计划行事,这里的执行需要的明确到人,至少需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人,事,时间,钱,以人为例来说,一个行动的主负责人是谁,审核人是谁,配合人是谁,被告知的人是谁都应该被明确分工,其中的事儿的时间阶段,工期时间长度,资金结算周期,结算方式,付款节奏等等细项都应该被考虑到do的环节中。

         而check则是指检查环节,行动的检查其实是围绕目标的结果对比,检查重要的不是对比差池,而是寻找出入的原因,有时会超出预期,有时会低于预期,超出预期是因为什么而造成,低于预期又应该如何去弥补,这些都是check环节中应该寻找的东西,也是我们平常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最后的action,其实我更愿意理解为adjust,因为最后的一个步骤其实是调整。当check之后发现还有问题时,最后继续进行调整才能算是完成项目执行的闭环。


PDCA与PREP法则_第1张图片

        整个PDCA是传统的质量环,也是我们拿到一个任务是的正确打开方式,纵向流程捋顺之后,再看问题也许没有那么难。

         2.PREP沟通法则

        我们常常会遇见汇报、谈话,谈判等表明观点时的沟通场景,有时候脑子里容易想的很清楚,但是一出口就会逻辑混乱,我本人就是如此,之前接触到了金字塔法则,对沟通中的结论先行有了一定了解,但是还没有太直观的感受,看到这个法则之后,突然有了一些恍然大明白的感觉,所以分享给大家。

         在PREP沟通法则,P代表Point,R代表Reason,E代表Example,最后一个P还是Point,这就是说,我们在陈述观点时要先说结论,然后用数据化的内容来说明原因,再通过一些贴切的案例来强化印象,最后重复核心观点,完成一次完整的表达。我们来看这几个步骤的要点与意义:

         先说结论----结论意味着清晰,明确的观点指向行动。

         再讲理由----分别陈述原因,数据与事实更有客观说服力。

         拿出例证----有理还需有据,生动形象饱满发言

         重申结论----将发散的思维回归结论,强化焦点

          其实表达都是相通的不是么?无论是我们小时候写的作文还是大学中的辩论赛,是否很多也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去表达观点呢?观点清晰,论据翔实,案例生动,聚焦结论,记住了PREP,也就记住了沟通的黄金法则。


广告三张图的小尾巴

       1.鞋带的邀请函,你见过么?

PDCA与PREP法则_第2张图片
我是被这张邀请函折服了

        我们曾聊到过一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放到这里最为合适,谁说邀请函就一定要是两张折页打开的样子呢?根据产品特色设计相应的邀请函,拿到的人又何尝不会惊喜呢?我们来简单看看这张邀请函的巧妙之处,作者采用了行为类比法,将鞋带打开的过程类比为了折页打开的过程,也就形成了开折页像是开邀请函一般。换而言之,鞋带可以用,手套,衣服,裤子,甚至是裤子的拉链,还有皮带,帽子等等生活用品是否都可以尝试呢?即使是折页,恐怕也会让人难以忘怀。

         2.弹孔的强迫注意力

PDCA与PREP法则_第3张图片
人们为什么会凑上去看弹孔

        我们说广告的本质是一门关于注意力的生意,生产优秀广告的能力,不仅包括着吸引注意力的能力,更代表着持续关注的能力,这则广告调动的好奇心,就如同很多强迫症广告一般,引得路人驻足观看者比比皆是。弹孔代表着中枪,中枪意味着死亡或是受伤,只能在电影中的场景突然出现在了生活中的广告屏中,那么这点好奇心,自然也就被吸引过来了。表面上来看这个弹孔满足的是猎奇心理,其实是利用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想看到别人是怎么死的,是为了避免未来自己不这么死而已。

      看到这里就会明白,弹孔里或者旁边无论植入什么,大家也都会围观上来看了,因为注意力已经被强行拉过来了。

        3.如此书签,有趣的创意

PDCA与PREP法则_第4张图片
互动的书签,有趣的广告

        这是两个小人在通电话,也是两个书签在互动。想起一个区别,那就是我们国内的书签其实不乏这样的小创意,就是书签上印卡通人物或形象,伸出书外也会显得好看,但是常常只印一种书签。既没有形成互动,也会显得呆板,这里的两个小人在通电话,除了与连接的主题交相呼应之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简单的互动,让书签变得不那么呆板而成为一种场景话的表达。

         晚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PDCA与PREP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