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浏览器及内核

IE浏览器和Trident内核

  • IE浏览器,全名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因特网探险者],是微软所开发的图形用户界面网页浏览器,也是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 Trident(IE 内核),Trident 的前身是微软的 Mosaic(历史上第一款浏览器),Trident 就是在 Mosaic 代码的基础之上修改而来,对外输出的产品就是微软的 IE,所以它也被称为 “IE 内核”。
  • IE 在 Mac OS 下在版本「Internet Explorer for Mac」,其内核使用的并非 Trident 内核,而是 Tasman 内核。与 Trident 相比,Tasman 内核对网页标准,有更好的支持。

Edge浏览器和EdgeHTML内核

  • Microsoft Edge浏览器于2015年年初发布,3月底首个预览版推出,7月随Windows10系统正式面世,随后陆续推出iOS和Android版本。
  • 2018年12月,微软正式确认,新的Edge浏览器将从EdgeHTML内核迁移为Chromium内核,同时还会登陆到Windows 7/8/8.1和macOS平台.新版Microsoft Edge浏览器将采用Chromium渲染引擎开源项目开发,而非自家的EdgeHTML渲染引擎。而全新的基于Chromium的Edge浏览器预览版将在2019年年初推出,新浏览器的名称还是Microsoft Edge。
  • EdgeHTML,是Microsoft Edge所使用的网页排版引擎(简称内核)的名称。由微软在原IE浏览器的Trident内核基础上,删除了过时的旧技术支持代码,增加了对现代浏览器技术的支持,是一个全新的内核。初始版作为Windows 10 9926预览版的IE11内核,此后每一个Windows 10预览版的IE11和Project Spartan(Microsoft Edge尚未正式命名时的)都同时用EdgeHTML作为内核。

Chrome浏览器和Blink 引擎

  • Chrome浏览器是google旗下的浏览器。最开始Chrome采用webkit作为浏览器内核,直到2013年开始使用webkit的分支内核Blink。
  • 谷歌公司发布了 chrome 浏览器,浏览器使用的内核被命名为 chromium。chromium fork 自开源引擎 webkit,却把 WebKit 的代码梳理得可读性提高很多。因此 Chromium 引擎和其它基于 WebKit 的引擎所渲染页面的效果也是有出入的。所以有些地方会把 chromium 引擎和 webkit 区分开来单独介绍,而有的文章把 chromium 归入 webkit 引擎中.
  • 然而 2013 年 4 月 3 日,谷歌发表博客,称将与苹果的开源浏览器核心 Webkit 分道扬镳,在 Chromium 项目中研发 Blink 渲染引擎,内置于 Chrome 浏览器之中。
  • Blink 其实是 WebKit 的分支,如同 WebKit 是 KHTML 的分支。Google 的 Chromium 项目此前一直使用 WebKit作为渲染引擎,但出于某种原因,并没有将其多进程架构移植入Webkit。后来,由于苹果推出的 WebKit2 与 Chromium 的沙箱设计存在冲突,所以 Chromium 一直停留在 WebKit,并使用移植的方式来实现和主线 WebKit2 的对接。这增加了 Chromium 的复杂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Chromium 的架构移植工作。基于以上原因,Google 决定从 WebKit 衍生出自己的 Blink 引擎(后由 Google 和 Opera Software 共同研发),将在WebKit 代码的基础上研发更加快速和简约的渲染引擎,并逐步脱离 WebKit 的影响,创造一个完全独立的 Blink 引擎。这样以来,唯一一条维系 Google 和苹果之间技术关系的纽带就这样被切断了。

Firefox浏览器和Gecko内核

  • Firefox浏览器使Mozilla公司旗下浏览器,在网景被收购后,网景人员创办了Mozilla基金会,这是一个非盈利组织,他们在2004年推出自己的浏览器Firefox。Firefox采用Gecko作为内核。Gecko是一个开源的项目,代码完全公开,因此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 Gecko 原本是网景浏览器(Netscape)所采用的内核,后来 Mozilla Firefox(火狐浏览器)也采用了该内核。并且在使用 Gecko 内核的浏览器当中,因为 Firefox 的市场占有率最高,有时也会将它称为 Firefox 内核。

Safari浏览器和WebKit内核

  • Safari 是苹果公司开发的浏览器,使用了KDE(Linux桌面系统)的 KHTML 作为浏览器的内核,Safari 所用浏览器内核的名称是大名鼎鼎的 WebKit。 Safari 在 2003 年 1 月 7 日首度发行测试版,并成为 Mac OS X v10.3 与之后版本的默认浏览器,也成为苹果其它系列产品的指定浏览器(已支持 Windows 平台)。
  • WebKit 的前身是 KDE 小组的 KHTML,WebKit 所包含的 WebCore(渲染引擎)和 JSCore 引擎来自 KDE 的 KHTML 和 KJS。当年 Apple 公司比较了 Gecko 和 KHTML 后,选择了 WebKit,因为它拥有更清晰的源码结构和极快的渲染速度。
  • Apple 将 KHTML 发扬光大,推出了以 KHTML 为基础的改进型 WebKit 引擎,并使用在自己的浏览器 Safari 之上。虽然 WebKit 的鼻祖是 Safari,但将WebKit发扬光大的却是Chrome,Chrome 早期使用的是 WebKit 内核,现在使用Blink内核.

Opera浏览器和Presto内核

  • Opera由挪威Opera Software ASA公司发布,2016年2月确定被奇虎360和昆仑万维收购,Opera一开始使用自己的Presto内核,后来为了市场份额弃用了Presto,转向了Webkit,现在是Blink.
  • Presto 是挪威产浏览器 opera 的 “前任” 内核,为何说是 “前任”,因为最新的 opera 浏览器早已将之抛弃从而投入到了谷歌大本营。
  • Opera 的一个里程碑作品是 Opera7.0,因为它使用了 Opera Software 自主开发的 Presto 渲染引擎,取代了旧版 Opera 4 至 6 版本使用的 Elektra 排版引擎。该款引擎的特点就是渲染速度的优化达到了极致,然而代价是牺牲了网页的兼容性。
  • Presto 加入了动态功能,例如网页或其部分可随着 DOM 及 Script 语法的事件而重新排版。Presto 在推出后不断有更新版本推出,使不少错误得以修正,以及阅读 Javascript 效能得以最佳化,并成为当时速度最快的引擎。
  • 然而为了减少研发成本,Opera 在 2013 年 2 月宣布放弃 Presto,转而跟随 Chrome 使用 WebKit 分支的 Chromium 引擎作为自家浏览器核心引擎,Presto 内核的 Opera 浏览器版本永远的停留在了 12.17。在 Chrome 于 2013 年推出 Blink 引擎之后,Opera 也紧跟其脚步表示将转而使用 Blink 作为浏览器核心引擎。

国内浏览器情况

大部分国产浏览器无外乎以上几个浏览器内核的组合,所谓的双核或多核浏览器,通常都是 Trident 配合 WebKit 或者 Blink,在其中做二次开发,并且可以在多核之间进行切换,以适应不同的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常见的浏览器及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