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不错,我和同事约好带着孩子们到植物园玩。我和孩子提前到了,意外遇见了孩子的同学豆豆。两个孩子都很兴奋,一起玩了起来。
过了一会,同事带着孩子来了。因为总是一起玩,所以我家孩子和同事的孩子正正很熟悉。孩子很郑重地将豆豆介绍给正正,三个孩子于是一起玩了起来。
可是没多久,我家孩子就被冷落了,因为正正和豆豆不愿意和他玩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看到的结果就是我家孩子在一边玩,那两个孩子在另一边玩。
正当我犹豫着要不要去问一问孩子的时候,邻居也带着她家的小姑娘来玩了。我家孩子立刻跑过去,和小女孩一起玩了起来。
我和其他家长在旁边聊天,等我再看孩子们的时候,他们四个已经开心地在玩捉迷藏了。
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我总是想办法让孩子能有机会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虽然独生子女无法在家里找到同伴,但同龄孩子还是很容易找到的。
孩子在一起玩,自然容易引起争端,但我发现,2个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似乎矛盾会少一些;但只要是3个孩子,那么没多久就会出现两个孩子排斥第三个孩子的情况。
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发生。就拿我家孩子和其他两个同事的孩子来说吧,如果只有我家孩子和他们两个中的任何一个孩子,都能好好玩;但只要是三个孩子在一起,那么一定会出现其中两个孩子排斥另一个孩子的情况。有时候我家孩子和他们中的一个结合,有时候他们两个排斥我家孩子,结盟队员不固定,但大多数都会两个孩子结盟排斥另一个孩子的情况。
不过,如果孩子更多一些,比如达到4个或者更多,这种情况就不会频繁出现了。
为什么2个孩子玩得好,3个孩子易有矛盾?
英国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在他的《儿童心理学》中曾详细论述过孩子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他们会形成越来越多的人际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和同龄人建立的关系在孩子的生活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孩子会花很多时间和他们的同伴在一起,同伴对孩子的行为和思想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谢弗将孩子的关系分为两种:
一种是垂直的:就是与比自己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力的那些人形成的关系,例如父母和老师。建立这种关系的交往往往是补充的:成人控制,孩子服从;孩子寻求帮助,成人提供帮助等等。这种关系能给孩子提供一种安全和保护,并帮助孩子获得知识和技巧。
另一种是水平的:就是与和自己社会权力相当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在水平关系中,孩子们是平等的,交往是互惠的,而不是补充的:一个孩子藏起来,另一个孩子去找;一个孩子扔球,另一个孩子去接。角色也可以颠倒过来,因为双方有相似的能力。这种关系能帮助孩子获得合作、竞争等能力。
孩子与他的同伴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水平关系。不过,水平关系的维护比垂直关系更难,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日程,这也是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容易产生矛盾的原因。
那为什么2个孩子在一起玩往往很玩得很好呢?因为他们找不到其他的同伴,不得不通过互相的妥协来协调彼此之间的矛盾。所以,就算他们之间除了矛盾,他们也通常使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了,我们家长有时候根本就发现不了。
3个孩子不一样了,当出现矛盾的时候,必然会出现有一个孩子站队的情况。不管这个孩子赞同谁的意见,都意味着结盟的形成,以及另一个孩子的被孤立和排斥。由于只有2比1的情况,所以那个被孤立的孩子通常会选择对抗的姿态:我就是不和你们一起玩!
但如果是4个以上的孩子,情况又不一样了。因为这样会形成多对1的情况,那个被孤立的孩子发现自己一个人力量太小,对方人数太多,他被排斥在这样的圈子之外了,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于是为了融入圈子,他会选择妥协和重新加入,并在后来的游戏中调整自己的言行。
当然,上面的说法只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说的也是我自己的一个观察。因为在带孩子的过程发现了这个情况,所以想给这种现象寻找一点儿童心理学的依据,就去翻看了一些资料,在资料中得知了上面的结论。
孩子的圈子文化究竟是什么样子?
同伴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认可,朱迪斯·哈里斯和史蒂文·平克尔都认为: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同伴之间,父母的影响力完全被夸大了。父母和同伴实现了不同的功能,每个关系在满足孩子生活的某些方面起到不同的作用。
谢弗认为,从学前期到青春期,同伴对孩子的看法和行为对于孩子来说关系重大。它代表着受尊重、被接受,因此能帮助孩子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感觉。在同伴的圈子里,孩子还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是领导者还是追随者,是小霸王还是被欺负对象,是小丑还是军师……或者是任何一个圈子赋予他的身份。
孩子的圈子通常代表着某种习惯和行为方式,每一个成员都被希望要服从:他们可能有自己的问候方式和穿衣特点,自己的笑话和语言游戏,自己喜欢的流行人物等等。这样的同伴圈子完全不同于成人分享的文化,但却具有很强的动机让孩子们去认同它。
这个圈子强有力地影响着孩子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并帮助孩子获得一个独特的个性。但另一方面,这个圈子也给孩子带来准则的压力,让每个圈子里的孩子具备类似性。
孩子圈子中的5种社会地位类型
谢弗曾使用社会测量法来观察一个圈子里的孩子的社会地位。比如,想要评价欢迎程度,可以给孩子一个名单,问孩子:“你最喜欢和谁玩?”和“你最不喜欢和谁玩?”或者要求他们回答关于同伴的问题等等。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观察孩子,记下他们和谁玩,每个孩子被同伴找的频率。这样,就可以勾画出孩子的圈子社会结构图。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到孩子的受欢迎程度。
谢弗认为,孩子一般会有5种社会测量地位类型:受欢迎型、被排斥型、被忽略型、有争议型以及普通型。有争议的孩子是那些受一些孩子喜欢而受另一些孩子讨厌的孩子;普通孩子是那些不能吸引其他孩子的注意的孩子。而受欢迎的孩子、被排斥的孩子以及被忽略的孩子则是非常不同的人。他们分别具备以下特征:
受欢迎的孩子:积极地、快乐的天性;外表上吸引人;很多互动的交往;高水平的合作性游戏;愿意分享;被认为是好领导;很少有攻击性。
被排斥的孩子:很多破坏性的行为;好争辩和反社会;极其活跃;好说话;经常试图接近他人;很少有合作性的游戏,不愿意分享;很多单独的行为;不适宜的行为。
被忽略的孩子:害羞、极少有攻击性;在别人的攻击前面退缩;不果断;很多单独活动;避免两个人之间的交往,更多是和一大群人在一起。
不过,我认为这五种类型只是大概的划分,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性,虽然孩子的本性会决定他在参加一个圈子的时候采用什么的态度,但孩子自身的意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行为。
例如,面对一个自己特别希望融入的圈子,有很多破坏行为的孩子也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便获得其他圈子成员的认可;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圈子,那个原本非常愿意分享的孩子也可能变得吝啬。
早期的同伴地位,是否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谢弗等人通过追踪发现,孩子对同伴的评价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些同伴可能的发展结果。也就是说,早期的同伴地位,可能和以后的适应有关。例如,受欢迎的孩子在未来表现出更优秀的社会能力、更多的认知能力;被忽视的孩子也没有发展困难,虽然他们的社会交往比较少,但也很少发展到病态的程度。
但被排斥的孩子就比较危险了。谢弗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是因为破坏行为和攻击性而被排斥;一种是因为社会退缩和自闭而被排斥。这两组都有心理失调的危险:前者是外显的问题,后者是内显的问题。
外显的问题包括:敌意、破坏性、冲动和行为不良。这一类孩子会参加大范围的粗野的反社会行为,可能会变成小霸王或者逃课的孩子。
内显的问题包括:孤独、焦虑、抑郁和恐惧。这一类孩子容易发展为与世隔绝的人,缺少建立关系的技巧。
谢弗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孩子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了解孩子应对外面世界的机制;这些机制具有长期稳定性,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孩子未来的适应性问题。
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圈子文化
虽然孩子的圈子并不固定,可能今天和这个玩,明天又变成了另一个,但每个孩子都会依据自己的家庭教育、行为习惯,甚至穿衣风格等来建立自己的圈子。这些圈子带给孩子的影响,有时候会远远大于家长的影响。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圈子文化,其他的也无能为力了。
那么,什么是孩子的健康的圈子文化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觉得对于孩子的圈子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如果孩子的朋友总是讨论今天谁家的车高档,明天谁家的别墅大,谁的生日礼物贵,谁的衣服是名牌等等,这样的圈子文化绝对不适合孩子的 成长。
家长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物以类聚,孩子就能找到那些和他拥有同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伴。这一点就靠家长平日里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第二,礼貌的交往方式。
既然是圈子,自然免不了与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让孩子形成礼貌的交往方式也很重要。一个总是搞破坏、好争辩、不合作、不分享的孩子,很容易就被圈子里的其他孩子排斥的。虽然家长不应该太干涉孩子们之间的游戏,但如果出现不得不干涉的情况,家长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帮助孩子维护圈子形成礼貌的交往方式。
当孩子长大后,他一定会有自己的同伴,形成一定的圈子。圈子能让孩子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安全感,它是孩子成长的必然经历,也在孩子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那个受欢迎的孩子。
以上图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两人同行,1人免单~
疏桐魔力牛津自然拼读课程邀请你和小伙伴一起来参加~
在线直播1v6小班教学形式,1个月就让孩子爱上英语!
适合对象:4-8岁
详情请加微信:lotus462243备注“魔力牛津”
现在分享朋友圈即可获得免费正课体验~~~
记得关注我们“小小疏桐”微信公众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