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7电影院里看《龙猫》是什么样的体验?

《龙猫》在中国上映,拖到了2019,能够放映的院线也不多,但一到周六日,还是会有排片,当初海报上的时候,就和很多喜欢宫崎骏的小伙伴们相互约定,一定要去捧场。真的到了要买票的时候,大家就都比较悄无声息了。一来也是龙猫作为一个可爱的形象,周边产品能买都买,摆着都可爱,但作为一个电影故事,从成人的角度来看,还是偏简单了一点。二来每个人心目中最想看宫崎骏的那一部电影,不是《千隐千训》就是《天宫之城》,龙猫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片头出现,作为吉卜力的一个质量保障。所以要为一个故事去专程跑到电影院,还是需要一些决心的。

我就是这么拖拖拉拉地走进了影院,在一部戏上映了一个多月以后,还能碰到满座的情况,也只能是说小朋友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的选择实在有限。而且坐下来的时候我在想,他们还只能在电视的黄金时段看国产动画片,这种突然在大荧幕上观看顶级动画带来的震撼,是不是简直跟过节一样。这里可能是我想多了,把小时候吸收资讯的渠道同比当下的少年儿童。那天去朋友家,爸爸妈妈们直接扔个pad给小朋友,为了防止他们眼睛受损,还特地调小了屏幕。这就释放出来我的一个疑问。现在的小孩看动画片的渠道,是不是早就不在电视上了。

还是说,我有概率偏差认知错误。把我身边的朋友教育孩子的方法,默认为中国大多数儿童看动画的方法?

这个问题,我在时不时看电影频道的配音版的美国大片时也会冒出来。我的问题是,究竟这些大片是看原声加字幕的人多,还是看普通话配音的人更多?是不是还是有相当一个数量级的观众,还是用我成长期的时候收看电影电视的方法。

带着这样一个疑问,我观察了和我一起看龙猫的观众们。

这是一个人满为患的场子,还大都是小朋友。和我预设的情况不一样。整个场子没有那么吵闹。

是不是整个大银幕都是奇幻动画元素的话,小朋友自己就不会那么不耐烦,双眼就是盯着屏幕的。

又因为故事非常简单,小朋友们也不会因为不懂,而左顾右盼,因为常规的电影,人处在一个很暗的陌生环境,是很容易没有安全感的。

电影院对小朋友们说不上友好。这就需要一部非常懂他们的动画片,让他们无暇去顾及周围那些使人难受的元素。

吵闹的反而是身边一对成人观众,女方因为没看过剧情,一直在追问一些故事结局。男方就小声解释着。

等到故事情节发展到最后一个高潮,龙猫大声呼唤龙猫bus,招牌上显示两个小女主角要去往的地点的时候。我是真有点想大笑出来了,为什么,当下的人如果看这样一部作品,心理不会觉得有多神奇,因为从功能上来讲,龙猫就是给两个小姐妹叫了一辆网约车。

电影拍摄于1988年,重现的奇幻景象都是小孩子能够看见而成人看不见的内容。我在影院陷入沉思的地方是,在电影中,那些被一笔带过,关于对鬼屋的恐惧、搬家到乡下的焦虑,对陌生邻居的抵触、父母陪伴的不稳定、要过早的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如果真正存在于我们的童年中的话,都是漫长痛苦的煎熬,且没有解决办法。

满溢了九十多分钟的乐观情绪,则越来越像是一种无法打破的次元壁,活在故事里。

《龙猫》里面的小姐妹,焦急地去看望生病的妈妈,得知妈妈是简单的感冒后,留下一根玉米就悄悄离去。则暗示着龙猫只活在她们的幻想中,没办法和现实做更多的接触。

我当然不想恶心地把所有动画作品,都做一个拉回现实的推测,什么哆啦A梦是精神分裂的大雄幻想出来的,蜡笔小新的现实版本是一个只穿内裤的猥琐男整天骚扰邻里。

放大美好的幻想,把原本难熬的部分,一个镜头扫过。也是我们和时间玩的一场跳跃的游戏。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1-07电影院里看《龙猫》是什么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