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谈起教育家,可能第一时间脑海中就是想起“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如果让你说说他的著作,肯定就会说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可是作为教育者,我没能去学习这位教育家的著作,实在太不应该。借着疫情的影响,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

        首先打开书,读起了开篇《总序》中写到中国教育受苏联教育的影响很深,苏联虽然解体了,但是反映教育规律的一些苏联教育思想却永放光芒。这是在本世界末给我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一份丰厚的礼物,也是为70年苏联教育保存的一份宝贵遗产。《总序》落款一看是顾明远先生于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七日所书写的。

        说到顾明远先生,艾瑞德的老师一点儿也不陌生。他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不仅如此,有幸能够来到我们艾瑞德国际学校讲学,曾经的“书上的人”,能够转眼间成为我们指路的“明灯”,真是觉得非常有幸能够遇到。

        有人会问,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不是《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吗?怎么成了《给教师的建议》呢?本册书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

      说到这本书,我觉得本次书最关键的是没有空谈与理想化教育,而是实际性的指导各位老师,该怎么去教学与教育。例如开篇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告诉我们,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它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和我们艾瑞德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自然生长”教育理念就是告诉我们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孩子在什么年龄阶段就应该做这个阶段的事情。我们在“启蒙博学”,而不是“压榨”。

        书中还说: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成绩”作为所有孩子的“命脉”,牵扯着孩子的时间与未来。可是对于老师来说,怎么看待成绩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老师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对于孩子来说,那他的学习生活就会“苦不堪言”。那何为教育呢?教育是孩子成长之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孩子的学习能力怎么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我们不是在教“机器人”,我们也不是在教“考试机器”,而我们在教的是他们未来之路。未来之路如果都被我们给只能以成绩定输赢,那不会成为他们“成才”的根本。“成才”的关键是需要有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去体现他们的价值根本。价值?不单单是一个成绩,而是他们的人生幸福感。何为幸福感,紧张、猜疑、自卑所素塑造出的孩子不会“成才”,因为他们只是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机器”!

        在87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

        请你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教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的工作情形吧。所有这些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了,这是因为,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

        何为教育工作者?只是为了能够讲授知识吗?其实,最初的教育梦想是当一位好老师,久而久之,发现成绩是衡量自己的“唯一”标准,把教育情怀抛之脑后!教育也慢慢变了“味道”。当一群有情怀的老师变成了为成绩去“拼命”的狂徒,何谈教育?何谈教育素养?

        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思想,我们到底想给予孩子达到什么目标?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教育目标?还是为了学习学习的能力目标呢?我认为,没有能力,一切都是空谈,教育的本质不是让他们“机械化”,我们更应该去教给他们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成长,思考自己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教育的模样!

        我们不想让“机械化”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童年,因为童年只有一次,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样:应当让学生把运用知识变成学生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学风”。我们艾瑞德的校风是:干净、有序、读书。那相结合,学生会是什么样的精英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