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1]者,名为中风[2] 。

【注释】

(1)脉缓:与紧脉相对而言,指脉象松弛、弛缓、柔软,非指平人脉来四至,从容和缓之缓脉。在“太阳病”三字的前提下言“脉缓”,当是脉浮缓。

(2)中风:指肌表被风邪所伤的证候,与后世所说的猝然晕倒,偏瘫,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是同一概念。“中”字相当于“伤”字,不过,中风比伤寒轻一些。

【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讲解】在太阳病总纲之下又分出两个证,一个是太阳中风证,一个是太阳伤寒证。总纲是讲共性的,中风和伤寒则是讲个性的。

【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

承第一条的描述,既然是“太阳病”,脉缓是脉浮而缓。

1、卫和营:卫和营在生理上是互相协调,互相支援的。卫行脉外,营行脉内,卫属阳而营属阴,卫在外而为固,营在内而为守,两者是互相支援的。

从正气来说,卫的邪气一强,本身的功能就受到了影响,就不能保护和固密营阴。

从邪气来说,风邪的特点是善行数变,有开泄作用,迫使营阴不能内守,因而汗出。

2、发热,发热和汗出这两个症状是相互衔接的。太阳中风是风阳邪气侵袭肌表的病证,风阳之邪伤卫阳之气,两阳相争,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并进而出现病理性亢奋,故见发热。因卫阳病理性的亢奋和浮盛于外,而卫分邪气亦盛,所以第95条将其病机称作“卫强”。风为阳邪,伤人以后病位比较浅,在卫分而没到营分。因为是以阳并阳,所以发热的证候比较突出(发热要快一些)。不像伤寒是寒邪闭郁了卫阳之气,闭郁到一定的程度才发热。

3、汗出,一方面是因为卫阳被风邪所伤,卫外失固;另一方面是因为风性疏泄,使营阴外越,故见自汗出。(由于发热、风的邪气、阳邪的开泄,再加上卫气的不固)汗出必然伤营,而致营阴不足,故第95条将其病机称作“营弱”。

中风的汗出不太多,和阳明里热证的汗出濈濈然、大汗不能相比,它的汗只是到皮肤湿润的程度。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如果遇到感冒发烧的患者,一定要进行切诊,用手要摸一摸他的皮肤是干燥还是湿润的。如果皮肤灼热而干燥,这是发热而无汗;如果发热而皮肤潮湿有汗,这是发热、汗出。发热、汗出都是中风的特点。

4、恶风,就是怕风,也包括恶寒。一方面是因为卫阳被伤,温煦失司,另一方面是因为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故见恶风。(其一,被风邪所伤,中风则恶风,伤寒则恶寒;其二,被风邪所伤,风邪在表,卫气不利)

恶风、恶寒自觉症状都是怕冷,当风则恶,无风则缓,可称恶风;虽身居密室,加衣覆被而怕冷不减,则称恶寒。但是在《伤寒论》中,恶风和恶寒两词的应用区分并不严格,以致常有互用的情况。

中风的恶风比伤寒的恶寒程度要轻,是当风则恶,如果多穿衣服,盖上被子,体表加以保护的话,是可以缓解的。伤寒就不是这样,即使采取以上措施,其恶风、恶寒也不能缓解。

5、脉缓,就是脉来的比较迟缓,不是紧张有力的,和伤寒的脉紧不同。浮主邪在表,缓主。

为什么会出现缓脉?因为有汗出,营阴外泄。综合来说,脉浮反映病在太阳之表,脉缓反映营卫不和,营阴外泄(营阴伤)。后人就把这种病叫做中风表虚证。但必须注意,虽名“表虚”,却非虚证,因为这是与无汗而脉浮紧的伤寒表实证相对而言的。

凡见此脉证者,即为太阳中风证,反映了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的病机,后世医学家称之为太阳中风证的提纲。

根据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些证,就可以诊断是太阳病的中风。其中,当以汗出、脉浮缓为主要特征,因为它既能提示太阳中风证营卫不和,卫强营弱的病机,同时又能区别于无汗、脉紧浮的太阳伤寒证。

那有没有头痛呢?有,因为第一条已经说了。凡是太阳病中风的患者都是先发热,在发热的时候就会有汗,浑身潮润。这时候患者觉得湿热难受,就会把被子掀开,或者把衣服扣子解开,但一见凉的空气,就会出现恶风。

因为有汗出,后世的医学家为了和伤寒作鉴别,把中风病叫做太阳病的表虚证。现在有些人念得过于简略了,说表虚证就是桂枝汤证,那可不行。它不是简单的表虚,不是用黄芪实表的杂病表虚,而是被风邪所伤的,有汗出的太阳中风的表虚证,概念不要混淆。

【胡希恕解说】

这个太阳病,就是指第一条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时又有发热汗出。这种汗出不是大汗出,是身上潮乎乎的出汗,并不太多,没有臭味。不但恶寒而且恶风,这个恶风甚于恶寒。

“脉缓”,缓脉和紧脉相对。紧脉就象烟卷一样,裹得很紧,手上界限分明,感觉很清楚,要是讲烟丝倒出一点,按之不再饱满结实,就像缓脉。

脉缓即是因为出汗后水份丧失了一部分,所以这个脉一按就缓了。后面讲的伤寒,因为一点汗也不出,所以脉紧。

太阳病中,“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的症候就叫做中风。

“中”就是拿箭射中的意思,“中者中于内也”,言其邪深也,这个邪,就是病邪。表邪所在的部位较伤寒要深。古人有句话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外表出汗,皮肤疏松,所以病邪可以趁虚而入,向内侵入,到达了肌肉这一层,后面要讲的“桂枝本为解肌”,就不叫发表了。

中风症,病邪不在表皮这一层,而在肌肉这一层,“中”字的应用是有道理的,但是关于“风邪”的说法现在就不恰当了。

恶风是当然的,身上发热又有汗,一遇风肯定是要恶风的,以洗澡为例,洗过热水澡,汗出后,必然怕风,非披衣不可。由于恶风,古人说它是“风邪”,是拿一种现象当本质,这是不对的。但是中风和伤寒的命名在辨证施治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医宗金鉴】

【注】太阳病,即首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之谓也。卫为表阳,风属阳邪,风邪中人,则卫受之,从其类也。风中于卫即发热者,以风、卫皆阳,其性本热,故变热甚捷,不似伤寒待其闭郁而始热也。卫病不能固表,又为阳邪所蒸,故腠理疏而汗出也。汗出表虚,为风所忤,故恶风也。风性柔软,故脉缓也。此承上条言太阳病又兼见此脉证者,名曰中风,以为中风病之提纲。后凡称中风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集注】方有执曰:脉缓即下文阳浮而阴弱之谓。言既有如首条所揭之太阳病,加之发热,汗出,恶风而脉缓者,则其病乃是触犯于风所致,故名中风。

汪琥曰:中风,非东垣所云中腑、中脏、中血脉之谓。盖“中”字与“伤”字同义。仲景论中,不直言伤风者,恐后学不察,以咳嗽、鼻塞、声重之伤风,混同立论,故以“中”字别之也。脉缓当作浮缓看,浮是太阳病脉,缓是中风脉。中篇紧脉,亦当仿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