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妈妈的抱怨和鸵鸟心理
经常在家长群看到不少妈妈抱怨:
耐心陪伴宝宝学习钢琴的陈妈妈说:同样练习钢琴,别人家的孩子进步那么快,自己的一遍一遍练也找不到感觉?为什么?
倾心指导孩子阅读的刘妈妈也很焦虑:同样喜欢看课外书,邻居家的孩子总是很快就看完而且可以写一篇不错的读后感,我家孩子看过很多书也报过不少写作班,却怎么也写不好一篇文章?为什么?
同样利用暑假时间学习辅导班,同班同学眼看着进步飞速,而我家的孩子虽然用尽全力却总是原地踏步?为什么?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尤其拿到孩子成绩单那一刻,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差距那么大,忍不住便在心里叹气:人家的孩子天赋好,秉性高,自己却养了个笨小孩!
这完全是鸵鸟的心理,为孩子的平庸找借口,为自己的焦虑找理由。
美国心理学家和科学作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用大量研究实例写了《刻意练习》一书,告诉大家:没有什么“笨小孩”,所谓的天才,并非他们天赋异禀,而是得益于他们一直在做一件事——即“刻意练习”。
02.从天才的真相到刻意练习
莫扎特7岁的演奏就让人着迷,拥有万中选一的“绝对高音”;尼科罗·帕格尼尼只用一根弦也能弹完一首曲子;还有人瞬间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一秒内说出某个日子是周几;有人入行1年就获得世界跳高冠军;有人能同时和26人下盲棋,14岁即成为世界象棋大师。
天才是什么?人们一定会说以上这些杰出的成绩非天才莫属。而我们家的普通孩子,和这些人天生隔着一道智商的鸿沟。在孩子与天才的差别上,不少家长会选择相信这样一些悲观的认识:
认为孩子进步慢,是因为天赋不高,而天才普遍天赋奇高;
认为孩子学得慢,有可能受基因影响,毕竟自己家族也没有什么奇人。
这样想虽然让人沮丧,但也无可厚非,毕竟天才和普通人的差距实在大得让人咂舌。
但真的是这样吗?错!真相是艾利克森发现,不管是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表现与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的原则,他们将这种通用的方法称为“刻意练习”。
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是天才,只要你深刻懂得并用好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指的就是在明确的目标下,通过专注地练习,逐步走出舒适区,进而提升专业水平的一种学习、训练方法。
在练习的领域里,有一种方法叫“1万小时定律”,意思是说要想掌握某项复杂的技能,就要一遍遍地艰苦练习,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的临界量——10000小时。
《刻意练习》的作者在研究大量实例后指出,这是一种“天真的练习”,努力却未必能出成果。是否能成为行业专家,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做到了1万小时的练习,而在于他们采用了什么样的练习方法,即有效的刻意练习。
03.真正的刻意练习应该怎么做?
爸爸妈妈最关心的问题来了,那么,真正的刻意练习应该怎么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指导孩子?
→第一步: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不论你是指导孩子学习还是自己近日有一个想要达成的目标,最先开始做的事就是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计划。具体如何制定,可以参照“SMART”(司马他)法则:
Specific(具体的):目标要明确,不能模糊。
Measurable(可衡量的):目标可以衡量,不要定死。
Attainable(可实现的):目标是可以经过努力来实现的。
Relevant(相关的):目标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
Time-based(有时限的):目标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在引导孩子时,可以把目标进一步细化成一个个每天能完成的小目标,用表格的方式标记出来,以便更好执行落实到位。
→第二步:寻找优秀的“导师”
确定了目标之后,就要寻找一位“引路人”了,这位“导师”可以是具象的指某个人,某个学习课件或某段视频,以获取更多的顿悟和灵感,提升自己的认知。
比如,想写好某种文章,可以寻找此类的佳作,拆解后一遍遍模仿;想要学习一手好字,可以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字帖,不断临摹书写;想要学好绘画,需要跟着画家不断刻意练习……用在孩子的学习上也同样简单:想学好数学就找一个数学成绩好的同学或者老师,不断学习大量刷题,做到极致,成绩自然而然就会上去。
→第三步:专注投入地练习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专注力,也叫注意力,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很多家长都知道,专注力好的孩子一般各种能力都比较强,而专注力差的孩子一般能力会相对差一些,成绩也会受到影响。
刻意练习特别需要专注力的配合。这很好理解,同样的一个小时,如果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想别的事情,专注度就只有50%,相同时间内的所能取得的练习成果也就只有全力投入的一半。所以,在练习的时候,要全情投入到练习中去,才能保证最好的练习效果。
人的专注力有限,尤其是孩子,一般坚持关注15分钟到半个小时就会感觉吃力了,这时候不妨运用“5分钟思维法”,告诉宝宝再坚持5分钟就可以休息了。5分钟很短,孩子一般也能够接受和坚持下来。
而对于成人来说,“5分钟思维法”则是极好的治疗拖延症的良方,面对不想做或者想拖延的事时,告诉自己先坚持5分钟,也许就能顺利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
→第四步:走出舒适区
舒适区也是来自心理学范畴的一个名词,主要指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
舒适的感觉人人都体验过,比如春季温暖的阳光、夏季凉爽的空调房、冬天暖烘烘的暖气屋,都是让我们留恋不舍的舒适环境。在这样的环境待得太久,会渐渐丧失感知和应对外界变化的能力。这时候,就需要勇敢地走出舒适区。
著名作家、哲学家富兰克林曾花费大量时间练习棋艺,却没有达到优秀水平,原因就是他始终处于低水平的博弈,而没有进行刻意练习,无法让自己棋艺精进。
所以,无论是我们自己要学习一门技术或者指导孩子学习一门语言,都需要走出舒适区,不断提高难度,努力应对刚好超出当前能力范围的挑战,才能逐步提高学习的技能和水平。
→第五步:需要及时反馈和调整
《私人帝国》一书的作者史蒂夫·科尔说:“没有反馈的练习,就好像把保龄球扔向一个没有球瓶的地方一样。”这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不知道这次投掷击中了多少球瓶,又怎么能够根据结果调整扔球的姿势和方式,以提高全中目标的可能性呢?
刻意练习也是如此。如果你不能根据练习的结果进行反馈,看不到问题所在,也就无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尽管你觉得自己在某些领域已经做得很好,但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你可能还存在很多问题。
用在写作上,也许是读者在留言区的一段话,却让你感觉切中要害,受益匪浅;用在学习上,可以是每次的考试,也可以是随时调整做下的错题笔记等小方法;真的找不到问题,但又感觉有问题,也可以咨询相关专家,他们的回答和判断也是一种反馈。及时调整相关反馈,就能得到最佳状态,继续刻意练习。
→第六步:建立更加强大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的目的便是为了建立“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个认知心理学中的名词,指思考事物时的心理结构。
对于同一件事,新手可能只看到表象,而高手能看到全局的来龙去脉。他们之间的高度和深度是有巨大差别的,这种差别就是不同的心理表征。
达到高手的心理表征,也意味着达到高手的境界,也就完成了一个更加出色和专业的自己。
04.刻意练习注意避开这些“雷区”
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哪有“笨小孩”,只有“懒父母”。在引导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家长一定要多思多想办法,怎么从刻意练习的六个维度来加强引导,这些雷区一定要避开:
首先是懒。分行为懒和思想懒。
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 托·卡莱尔说,懒惰包含永久的失望。要做到持续的刻意练习,一定要克服懒癌症发作,让自己处于一种较为积极的成长状态。
比如有的孩子,自以为上课听懂了,下课就不做题,其实,在听懂与学会之间还相差无数次的“刻意练习”。孩子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只有在做对应习题时,才能反映出知识的掌握程度,哪些知识点没掌握牢固,哪些知识点只知概念不会运用等等,通过做题都可以快速反馈出来。
积极的行动更需要正面思想来指引。不论是指引孩子成长还是督促自己成长,都需要经常思考、反省,摸索事物之间的规律,了解普世原则,按照孩子的成长特性或自己的特殊要求去重点培养,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是“拔苗助长”。
孩子的成长有其内在规律,不要过于急于求成,强烈压迫孩子远离舒适区,深入难以理解的困难区,这样的做法不仅无益孩子成长,甚至可能用力过猛导致孩子压力过大而出现逆反、抑郁等症状,所以最好的做法是用力刚刚好——了解舒适区的边界在哪里,然后引导孩子走到边界或跨过边界就可以。
《刻意练习》告诉我们:“天才”并非天生,也可以私人订制,主要取决于父母的后天培养与正确引导。那么还等什么,与孩子一起刻意练习一起飞吧!
《刻意练习》告诉我们:“天才”并非天生,也可以私人订制,主要取决于父母的后天培养与正确引导。那么还等什么,与孩子一起刻意练习一起飞吧!
叶叶未央:终身阅读实践者、推广者,想要一起阅读和写作的小伙伴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