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坚守 无怨的追求 ——我眼中的郭外先生

孤独的坚守 无怨的追求 ——我眼中的郭外先生_第1张图片

孤独的坚守 无怨的追求

                     ——我眼中的郭外先生

这篇文章的言语有些尖锐,因为它的真实,我们懂得,还原真实,在当今这个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想不明白,譬如中国的传媒行业为何完全市场化?“市场化”是一个中性的词语,但由此带来的种种后果,已经足以让人愤慨。媒体人为了生存,可以不顾事件的真实与否,与商家沆瀣一气;也可以为了得到眼前的利益,寻找事端,以曝光为由,敲诈商家;更可以为了拉广告,夸大产品疗效,蒙蔽世人。……

“市场”,让一大批媒体人忘记了职责所在,堕落成金钱的奴隶。

然而,郭外先生却是一个例外。对,“郭外”,是一个“例外”。这种“格外”的生存姿势,甚至让我觉得是中国媒体的希望。他强调作为媒体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理念,不要仿效别人,就像画画一样,你可以仿制造形,你仿制不了灵魂。他已经影响到我,我更希望他能够影响到一大批人。

郭外先生与他创办的《中国美术市场报》,至今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作为行业媒体,他熟知这个行业内一系列毛病:美术界媒体的毛病,以及部分艺术家的毛病。因此,他要做的,就是先从自己开始,清算、整治。

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我们永远不要像有些媒体一样,发行1000份,说成10000份,忽悠艺术家,我们要做的,就是绝对的真实。发行数量要真实,发行要到位”……

与他合作后的第一个月,便与他吵得不可开交,也许,这就是缘份吧。

我得知发行员全部把报纸发放后,便以为万事大吉。心想,在一个新区域,必须要发行三期之后,才有影响力的吧,谁知郭外先生接着便在北京对潍坊地区的发行做了抽查,当结果不尽人意后,他朝我大发雷霆。

“这个人一定是疯子,哪份报纸第一期发行,就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我心里恨恨地说。“如果发行效果不好,我们就是忽悠艺术家”,他在电话那端咆哮。吵架的结果是,每一期报纸,作为执行总编的我,必是与发行员挨家挨户发放,只为让客户从众多小报中能够关注到《中国美术市场报》。

第二次吵架,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报社规定,如果作品审核不过关,缴纳多少费用都不予以上版。刚开始,我以为是报社“作秀”,美术界的媒体,哪个能过得了金钱这一关?后来,发现是我的理解错了。当有艺术家表示可以缴纳费用刊登版面后,郭外先生在看其作品认为水平太差后,不管对方表示缴纳多少费用,都不以为然,坚决拒绝。更有趣的是,即使作品审核通过的艺术家愿意出费用刊登两个版面(报社规定每个艺术家一期只能刊登一版),敬爱的郭外先生又是一个拒绝,他的理由是——《中国美术市场报》不是一个人的专刊,它属于大众。……结果,就是因为他的坚持,“翰墨青州”特刊期间,至少有三位艺术家没有机会上版面。这个郭外,他真是情愿“一根筋到底"的人。

郭外烟瘾很大,人很瘦弱,一张普通旧中国人的面容,面部黄里带白,看起来瘦得教人心疼,但他的精神却很好,头发大多是精神抖擞地直竖着,有时候坐在那里不怎么说话,只是安静地抽烟思考问题,这个画面,我老觉得似曾相识,像谁呢?

“报纸上艺术家的润格表中上,所有价格过万的,需要重新衡量,不能让他们夸大其词”某日,他对我说。

可是……

“把那些所有自诩‘美术大师’等浮夸的称谓去掉,不能让艺术家们糊弄这个时代”,某日,他又说。

可是……

他强调艺术品市场不是炒作出来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三十年来炒作的结果造成脏、乱、差现象,艺术品市场也不能过于形式化,它同样也需要真实,他预测将来的市场会与国际接轨,一切看作品,甚至连作者名字都不看。

我终于什么也不说了。我的担心无非就是生存问题。然而,对于一个即使是倒下,也要保持站立姿势的人来说,这似乎又不是问题。

看到他瘦弱的样子,捏着烟,头发直立着,让人感觉到有一股神奇力量。而我终于想起他像谁来了,那个人,在寒夜里用笔做成一把匕首刺疼着国民的神经,那个人说——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这个郭外,他虽然瘦弱普通,但他与那个人一样,是一个文化战士,手里拿着一竿鞭子,有时候打的人生生作疼,没有几个人真正懂得他。在别人眼中,他难沟通、乖僻、固执、倔强,因为他的观点与思想,与这个时代总有着距离。

他是郭外,也是“格外”,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因此觉得他是孤独的,他在孤独的坚守。而他的坚守,正是这个时代一个媒体人的良心。

我相信他说过的话——我们终将改变潮水流动的方向。我打算一并同他坚守。       

(苏 醒)

你可能感兴趣的:(孤独的坚守 无怨的追求 ——我眼中的郭外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