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和妈妈没管好自己

本文摘要: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的不如意,尤其是看到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总会迫不及待的希望帮他忙纠正过来,借由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变得更好,而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

孩子,我和妈妈没管好自己_第1张图片
滨田英明摄影作品

- 01-

今天是壮壮的生日,一切都那么顺利,在学校过了元旦,并且和三个小朋友表演了跆拳道;因为过生日,在道馆里还额外的拿到了200的跆币;买了盼望已久的生日蛋糕;晚上还看了电影。

这一天下来简直是完美!

只可惜,一件小事儿的出现打破了这所有的一切!

爸、妈没管好自己,又说了你!

睡觉前,我和妻子看老师传到网上的元旦表演视频,儿子下意识的不想让我们看,我已能想到:“孩子对他自己的表现并不满意”。

看着孩子在台上那么不认真、那么不自信、而且还吊儿郎当的样子,再对比他平时的练习,台上的表演简直是一塌糊涂。

我抑制不住冲动的就说起了孩子:“在台上就要好好的表现,你的整个节目都不完整,报幕也没有,表演完也没鞠躬,动作根本没法和平时比,这和在家练习的过程完全不一样啊!让你在家练练你又那么不认真….”

而老婆也“被迫”附和着。

虽然我们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但孩子仍然感到了巨大的委屈,“你们又说我了”,我感觉孩子的身体瞬时缩了起来。

-02-

很早之前,问过孩子一个问题:

“你最期望什么”

“我希望妈妈不要说我!”

孩子很在意妈妈说她,总是会在饭桌上说:“妈妈又说我了!”

我希望妈妈实现他的这个小愿望时,妈妈总是感到很为难,因为总是控制不住,会在孩子做的不好时,立马指出他的问题。但对于儿子,即便是善意的提醒,也常被他解读为是在“说他”。

看来壮壮是个高敏感度的孩子。

对于这个问题我会在以后文章中进行讨论,但我更期望的是实现孩子小小的心愿,让他感受一下他所谓的“不说他”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看到儿子高兴的样子,我期盼着在他生日的这一天,能够让他彻底的体验一下随心所欲,不被“说”的感受。

但最终还是破灭了。

儿子在睡觉前还在不停的说“妈妈,今天我生日,你们还说我”。

可怜的孩子,最终伴着这个愿望进入到了梦里,也不知道他今晚会做一个怎样的梦。

-03-

孩子睡着后,我和妻子共同反思:明明非常想实现孩子的一个小小愿望,明明知道孩子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我们却在紧要关头松了口。尤其是我,还经常口口声声的说自己,是一个能够在第一时间里捕捉到孩子情绪的父亲,今天的表现却是最差的。

老婆也埋怨我:没必要这么着急的表达,明明是可以留到第二天再说的。

是啊,明明是可以留到第二天再去说的。但往往就是忍不住要在问题出现的一瞬间就马上指出来。

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我自己也常常搞不清楚。

当时的情绪,就是特别想指出来,就像面对自己的问题一样,总会立马提醒自己:看,你又出问题了吧,怎么不注意点呢,总想不停的提醒自己。

面对自己的错误,我们常常采取痛定思痛的做法。面对他人的错误时,我们却会区分对待:

对于同事我们要看情况,或真情的提醒,或旁敲侧击,或干脆视而不见,毕竟和同事间的关系总是那么微妙;

面对朋友,我们会直接指出他的问题,但仍然会讲究一些方法、方式。毕竟朋友并不是我们自己。

但面对孩子,我却会采取和面对自己一样的方式,常常会不讲方法、毫无保留的指出,

我模糊了孩子和我的界限,把他当成了我。

也许,会有人说:这不很正常嘛,孩子出现了问题,我们立马指出来,不是为他好吗,要不然错误不断的扩散,这孩子还能好吗!

-04-

这就要说到界限的问题。

在帮助孩子成长这件事情上,我们会不自觉的以帮助他的名义,无意中进入到一种居高临下评判孩子的状态。

以这种姿态,我们对待自己,怎么样都行。

但,将这种模式套用到孩子身上,就会将自己的想法强硬的塞入到孩子的思维体系中。就会在这种与父母上下的链接中,出现界限越来越模糊的情况,形成一种“你就是我,我不是我,而是你”的一种错觉中,孩子与家长的界限彻底被打破。

这有什么问题呢?

罗列几点,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第一,只有在原生家庭中,我们与孩子建立起了明确的界限,孩子才能在以后的独立生活中,与他人建立起明确的界限,才可能去尊重他人,也维护自己的利益。

举个简单例子:界限意识不强的孩子,也就很难明辨是非,遇到坏人的几句甜言蜜语,就以为对方是好人,很容易就被带跑了。

第二,界限意识是相互的。如果我们认为孩子即我,那么孩子也会有这样的感受,父母也即我。那孩子就会失去自我,我就无法找到,我到底是谁,那么必然形成严重的依赖。

可以说,所有的“妈宝男”都是这样形成的,中国式“愚孝”也是这种教育的恶果。

第三,界限意识模糊的人,必然更容易进入到被别人操纵以及操作别人的轮回中。因为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下度过的,生活赋予了他这样的一种生活模式,他必然会将其复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样人,就无法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你行我也行。而常常是:你不行我行;你行我不行的模式中。界限越是模糊,这种问题越是严重,就越难于独立。

最后,引用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的一篇文章由三位心理学家撰写的文章《你的失败,这得要“原生家庭”背锅吗?》作为本文的结尾,权当是给家长们的建议:

现代这个时代,长辈需要“去权”,学会闭嘴、放手;子女需要“赋权”,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需要掌握自己的心智、身体、情绪、行为,给自己权利。这个过程强调的是子女要有自己的力量。

希望你今天有收获,让我们共同建立美好的家庭生活。


——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营——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我和妈妈没管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