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的理论基础以及针对性感统训练的诞生

感统科普

感觉统合的理论基础以及针对性感统训练的诞生_第1张图片

每一个历史时期,教育都会有阶段性的推进,因为人类总是要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惠心千爱正是顺应这个历史的使命应运而生。

01

感觉统合的理论基础

感觉统合理论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家A·JeanAyres(爱尔斯)博士在1972年系统提出来的,其理论基础如下:

一、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可塑的

爱尔丝博士曾这样描述:“脑,尤其是年轻的脑,是有延展性的,这种潜能使得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从而提高神经整合的能力。个体在关键时期内这种潜能得不到发挥会影响脑的最佳发展及整个能力的发展。在年幼时发现缺失并进行干预,就能够增加个体正常发展的机会。”后来的研究者证明,脑的可塑性是贯穿人的幼年时期甚至一生的。

二、感觉统合是不断发展的

每个感觉统合阶段的发展,一方面在完善相关能力,同时也在为了下一个更复杂的阶段奠定基础。当感觉统合失调一旦发生,正常的发展就会被打断。感觉统合训练的干预,就是为了尽快弥补感觉刺激,以促进神经通路发育的连贯性。

三、脑的功能是统一的

脑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它的作用的,同时发育过程中各脑区域也是相辅相成的。高级统合功能来源于并依赖于低级的结构和感觉运动经验的统合。如果低级区域(皮层下组织)的感觉运动经验不足,导致低级脑区发展不成熟,那么高级区域的发展也将受限。

四、人对环境的适应性交互作用对感觉统合是至关重要的

适应性交互作用,是指个体从环境中获得新的信息,并不断地改变着环境。该作用能够提高人的感觉统合,而感觉统合又不断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性交互作用。

五、人有通过感觉运动发展感觉统合的内在驱力

爱尔斯博士将内驱力和动机与自我指导和自我实现联系起来。感统失调的人通常表现出很弱的动机,不愿尝试新的体验,迎接新的挑战。这些表现易被周围的人评判成“懒惰、胆小、不求上进”。正确的感统训练,就能够帮助感统失调的人重启感觉统合的内驱力,在提升感统状态的过程中,完善自我。

02

传统感统训练曾红极一时

感觉统合训练方法于上世纪90年代传入大陆,当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并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效。最初的感统训练基本上都是照表操练,很容易掌握,对训练对象又没有侵入性的身体伤害。所以一时间,全国涌现出很多感统训练机构,感统也被形容成万灵丹,迎合了很多家庭的需求。

但不久,传统训练方式的弊端就出现了。

由于传统感统测评技术局限于《感统发展评估量表》,训练方案过于单一,服务训练对象时根本不能满足个性化及针对性。该模式,导致大量训练对象训练初期有效,后来慢慢就成了原地踏步。严重的弊端是,训练时间长的就会出现机械化训练反射,如出现了刻板行为、神经冲动、固化思维、严重发呆走神。

渐渐地,感觉统合训练成了教育、培训、康复等行业的“鸡肋”。感觉统合训练缺乏针对性成为了感觉统合技术进一步发展及传播的难题及障碍。

03

针对性感统训练的诞生

每一个历史时期,教育会有阶段性的推进,因为人类总是要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惠心千爱正是顺应这个历史的使命应运而生。

惠心千爱智慧核心技术的研发初衷,源于王臻惠老师在十多年完整的教学生涯中(学生年龄段覆盖幼儿到老年人),观察到了太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身心不和谐的个体状态。

在这些现象频频引发的思考中,王老师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及向专业前辈的求教,明确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即感觉统合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与保障。

随后自2010年起,王老师边教学边潜心研究,在传统感觉统合理论及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研发出感统测评模型及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2011年,王老师研发的感统技术在实例验证中大获成功,其中参与实验的300组家庭均取得了明显的训练效果。尤其在训练效果的对比中,让王老师更加激动不已的是0~6岁孩子比其他年龄段的感觉统合能力提升的幅度更大。该实验结果印证了王老师的研究预想,也更加坚定了她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信念。

在不断反复测试后,王老师于2012年完成了成人阶段的测评系统。至此,惠心千爱智慧的感统训练技术覆盖了0~99岁的年龄段人群。

2015年,惠心千爱智慧感觉统合测评师培训课程及测评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

随后针对性感统训练技术广泛应用于全国各个地区的不同感统状况的成人与孩子身上,均得到很好效果,同时进一步验证了这套技术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文/吴晓丹)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觉统合的理论基础以及针对性感统训练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