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念迭生,这个世界并不欠你什么

    共情,也称同理心、投情,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然而,共情有时候也会产生心理失调。譬如妒忌、譬如仇视等等。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按道理来说,在当时那个全国上下陷入紧急的状态,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灾情本身,而非某某明星到底捐了多少钱。我记得当时有则关于质疑姚明在汶川地震中捐款金额的新闻,当时铺天盖地的质疑声,说他捐的数额过少,还不如给美国某某机构捐的钱多。当然,这些后来都被证实是子虚乌有。

     可是,事情并不是这样就能结束。我们不禁要问,第一个制造这种新闻的人,他的动机是什么?那些以讹传讹、添油加醋的人,又到底出于何种目的?

   如果继续深挖下去,我们会发现这种心理失调来源于怨恨:对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的怨恨,对经济比自己强的人的仇视,对资源比自己好的人的妒忌,总而言之,当怨念产生之后,人们会集齐各种能量,无论在何种场合都能盛产出的流言,并毫不吝啬地所怨对象进行诋毁。这就是怨念的通病,它并不是先有一个确切的理由,再合情合理地引起愤懑,而是先有愤懑,再衍生出各种情节。

  德国著名哲学家舍勒在《道德建构中的怨恨》一书中,对“怨恨”心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怨恨”是因强制抑制某种情绪波动、阻止其发泄而产生的情态。往内里窥探,它其实是一种“弱者”情绪。隐忍不发,是因为没有发泄的能力。在当今的民主社会中,人人都有“权利”与别人相比,但事实上又不能相比。他人的地位比自己高,实力比自己强,当我们没法与之相提并论的时候,最后产生的那种连发作都不敢的情绪,就是“怨恨”。

    所以生活中我们到处都能听到这种声音:张三又升职了,肯定是给领导送了礼;李四昨天买了辆新车,还不是他找了个好老丈人;那个开宝马的姑娘一定是被别人包养的;姚明这样的名人名流就应该多做慈善,做了我们也可以嫌他做的不够。

     这种怨念,夹杂着自信心的缺失,也包含着对偏见的执着,所以才会产生千奇百怪的结局。有时候,它分明就是一种自虐。

   舍勒还研究了一些生活中典型群体的“怨恨”:

    比如,脆弱的女人较具报复心。天性和习俗赋予女人被猎获者的角色,因而女人身上的怨恨危险尤甚。

 代际之间的怨恨。老一代对下一代的怨恨积聚,这还涉及一种广泛的历史变迁。

 婚姻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特殊的典型的关系也容易导致怨恨的产生。

  罪犯没有怨恨,因为他实施了报复,他是一种主动类型的人。    

   对于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失调,我们不能因为它是常态,就放之任之。就如脆弱的女人在怨念的路上越走越远以后,终究成为自己也嫌弃的怨妇,那个时候再转身看看那些活得精致的女人,是继续怨念呢还是整装改变,相信聪明的人心里早已有了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怨念迭生,这个世界并不欠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