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仪式感

被忽略的仪式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 绿骏马

今天话题是“仪式感”,说之前先扯点别的。你也可以把这叫跑题,我总是这样,有顾左右而言他的坏毛病。

若看仪式感,可跳过下两段。

扯一个视角的问题。看一篇文章,通常我们在听故事,听道理,长知识,但文章背后总存在一位真实的作者。他写这些想做什么?历史文字里看不到他的影子,全是古人曾经留下的奇闻异事;看事件,文中可见新闻未曾透露的细节,吸引人的是那些事实的真相(比如拉斯维加斯枪击案中有人因爱情、亲情和人性挡住射向别人的子弹);听故事,内容情节扣人心弦,牵动着你想要尽快知晓谜底答案。简单说,作者想要抓住读者的心,用某个知识点或故事牢牢的抓住,自己却藏在背后,让人忽略他的存在。

这样的作者是高明的,而我,逊色太多太多。你总能看到我的影子,时不时在镜头里跳来跳去,对你的阅读感产生破坏。如魔术师,一边表演,一边揭秘,不是不想掩饰,是技艺不娴熟。为了不至于演的很难看,我将自己扮成小丑模样,即使舞台上自曝家丑,也能挽回些颜面。正如“仪式感”,本可以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却先拐了个大弯。

好,蹩脚的小丑回到舞台,开始表演。如果你问,“小丑,你是怎么做到瞬间进入表演状态的?

答案是:设计进入状态的“仪式感”。比如:先洗个澡,再关掉灯,然后那个啥。流氓!别想歪了,我是说上台表演前先洗个澡,你以为呢!

仪式感是一种通过执行一系列仪式,迅速聚拢思想精力的方式。比如,学习跆拳道,在开始之前,要向教练、裁判和对手施礼。向教练、裁判施礼好理解,为什么向对手施礼?因为对手是来帮助你提高技艺的。一个礼敬下去,调动起从内而外的精气神,全力以赴,精心修炼的态度油然而生。

真有这么神吗?

人是习惯型生物。据说我们的行为中只有5%是有意识的,95%是无意识的、或者下意识反应。当我们的意识在做一些事情时,潜意识并不受这些事的控制。建立“仪式”,就是在有意识统一整合这95%的思想资源,让他们进入某种特定的状态。仪式感有强烈的自我暗示,成为精神上的礼仪。它会将普通状态与工作状态分开,一旦完成某种仪式性动作,就能将自己的反应力、思考力、执行力聚拢起来,迅速提升到一个高水平的状态。仪式感可以排除耗费心力的思考时间,马上进入状态,形成自动反应机制。学生上课时的起立问好,军人集会时的奏唱军歌都是一样的目的。

运动场上很常见。网球名将纳达尔发球时,先要完成扯内裤、撩头发、摸鼻子等一系列规定动作。面对不可控的对手,它用可控的动作仪式让自己精力聚集,心理平静。NBA尤他爵士队球星卡尔·马龙罚球时,嘴里念念有词(题图),电视观众没有人知道他在说什么?有人猜是“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有的猜“阿弥陀佛”。马龙退役后,让爵士球迷揣测近20年的喃喃自语竟然是“真想离开这该死的罚球线。”

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在歌剧开场前,会在手里拿一个小钉子或一块白手帕,否则将无法激发出歌唱的热情和状态。

有一种说法,越是经常面对不确定性的人,越容易迷信。运动员、演员正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几乎都有一套自己的流程,如同宗教仪式一样丝毫不差。这些固定的动作,可以帮助他们进入自己最佳的状态,毕竟比赛没有坐在电视机前那么轻松。

仪式感像一个开关,一旦触发,便进入另一个世界。我们的习惯正是这样养成的,有时离家时会怀疑自己是否锁好房门,实际锁门的动作早已成下意识动作。为避免出门二次返回,强化出门前的仪式,检查是否携带好钥匙、钱包、证件、手机和锁好门。完成了这些固定流程,便可以安心出门了。

我们总说:屁股决定脑袋。屁股坐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决定了他怎么想?曾经的同事升职上司,他的言行举止必然与从前大不相同。你所在的位置会决定你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应对方式。如果我只阅读文章,并没有想写点什么,自然也不会有现在你看到的这篇。现在,我的屁股坐在作者的位置上,虽然是个小丑,但逼着自己上台表演。仪式感是一种主动行为,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发内在动力,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不得不作为的境地。

你大概注意到,硅谷的科技名人,都不爱换衣服的样式。乔布斯总是黑色圆领衫、牛仔裤和运动鞋。扎克伯格总是套头衫,内着T恤。当然他们不是不换衣服,他们的做法是买很多件一样的,每天换着穿。扎克伯格说:“我没有时间专门为穿什么做决定。每天的衣服都一样,就不用琢磨穿衣服这样的小事了。”

可见,有些人的思路跟一般人不一样。他们对日常生活进行了“定制”。做决定要消耗注意力,他们只将注意力留给关键的事情,小事全都走流程。

仪式感背后藏着某种确定性,控制感和注意力。建立仪式感可以让自己迅速静下来,开启新的模式。你可以设计属于自己的仪式感,一句话,一个动作,一旦达成某种契约,整个人也会进入最佳状态。

小丑进入状态的仪式是:拉上窗帘、拧亮台灯,打开电脑,开始写作。

被忽略的仪式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忽略的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