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知青岁月(二)

13.知青三件宝

        过去东北有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当年我们盘锦知青也有三件宝,即“桶锹、靴子、破棉袄”。

        桶锹。与我们常见的铁锹不同:锹身为长方形,锹头是平的,锹体略呈弧形,锹把为丁字型,锹身没有脚踩的部位。这种结构设计适于盘锦特有的含苇根的盐碱泥土,使用时需靠臂力瞬间往地下戳,不能用脚踩。老知青的桶锹,锹头锋利,锹身用8#铁丝又加装了一个弓背,一锹下去可以挖出半米来深的泥土,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对于盘锦知青来说,一把好用的桶锹,就等于是战士手中的得力武器,平时干活和农田水利建设出工等都离不开它。而我们这些新来的小知青,哪里会用桶锹,臂力又不足,只好用脚去踩,也挖不上来多少土。

        靴子。连里给每人都发了大、小两种靴子。大的是普通的高筒胶靴,鞋帮、鞋底都很厚,适合雨天出门走路用;小靴子鞋帮和鞋底的橡胶都较薄,是专门下水田干活用的高筒靴,也叫稻田靴。在盘锦,没有靴子干脆玩不转,雨天出不了门,平时下不了地,所以靴子是我们知青的必备工具。

        破棉袄。盘锦早晚温差大,刮风的时候多。当地老百姓说:“盘锦的风,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因此,一件大一点的“破棉袄”,冬天可御寒、春秋可挡风、夜晚能压脚,非常实用。我们知青的“破棉袄”出自百家,五颜六色的,什么式样都有。我下乡时的大棉袄是母亲用姐姐下乡时的棉袄改制的,原本藏蓝色的面料已显得有些退色,新絮了些棉花,还缝上了一个麻绒领,即暖和又实用。每当在农村穿着它干活,就会想起母亲对我们的爱。时间一长,我们穿的棉袄难免会有些破损,有的男同学懒得去缝,干脆拿粘膏一贴,腰间再扎一个草绳子,外人还真分不出我们是知青还是当地老农。

        记得一次出工干活,任务是修建辽河防洪水利工程。当时已是深秋季节,我们都吃住在工地,每人每天平均要挖几方土,劳动工具仅有镐头、桶锹、土篮子、独轮车等,运土方全靠人推肩扛。当时的农活原本很重,加上我们这些新知青不会干活,不一会就累得腰酸腿疼了。正在这时,忽然我身旁一名新知青一屁股坐在地上,说啥也不干了。大家围过来一看,原来是他用力过猛,脚踩桶锹把鞋底踩断了。看着他痛苦的样子,一位68的届知青开玩笑地对他说:“瞅你那个笨劲,用桶锹哪能用脚踩啊?要靠臂力,要像‘大姑娘撒尿——有股子冲劲’才行,你看看咱排长是怎么干的?”排长李振荣见状便给我们亲自做起了示范。只见他用桶锹在旁边的水坑中沾了点水,往手上吐了两口吐沫,左手握着锹柄,右手端着锹把,身子前倾,腿成弓步,肩膀向下一用力,只听“刷”的一声,一条半米多长、连着苇根的泥土被他挖了出来,然后一抬手便轻松地送到了两米多高的坝顶。那天,排长一个人挖了15方土,在全工地创了记录,我们这些小青年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休息时,一些老知青喜欢给我们讲些故事或来段笑话调节气氛。其中比较活跃的是老朱,他平时出口成章,颇有些文采,有时还爱吟些小诗或顺口溜。我对烹饪的了解,就是从老朱那句“煎炒烹炸扒顿焖,擀烙抻、烧烤熏、熬焯咕嘟炖”的顺口溜中逐渐领悟的。他讲起故事来也是口若悬河,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武艺》等历史名著,都能讲得眉飞色舞,绘声绘色。其实老朱比我们也大不了几岁,但那时我们看他老成熟了,加上有些秃顶,好像有40岁了。

盘锦知青岁月(二)_第1张图片
育新村知青在平整稻田(照片来源于网络,下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盘锦知青岁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