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不难!难的是学什么?治病不难!难的是治什么?
学医难:难在理论思想太多;疾病名词太多;治疗方法太多。
学医的过程就像进入了一个未知的原始森林:八万四千个理论;八万四千个疾病;八万四千个疗法…犹如一座座山峰、一颗颗参天大树,纵横交错、杂乱无章,遮云蔽日、毫无脉络。
如果以学习者的身份,不幸进入了医学这扇门,就像雾里看花、管中窥豹一样,只能窥探一点点枝枝叶叶,很难找到路径,登入医学这个巅峰,一览众山小。
以学习者的身份学医:学了很多“神奇疗法”,却不知道什么是疾病;记住了很多“诊断病名”,又没有完善的“医学理论”,去解读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疾病;学了很多杂乱无章的“医学思想”,又没有能力把它脉络化、系统化、简单化...结果越学越多,越学越乱,越学越不会治病...!
如果把学医的过程比喻成玩拼图游戏。
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不同的医学思想、不同的症状疾病、不同的诊疗方法拼在一张“拼图”上。通过分开来找不同与合起来找规律的方法,化繁为简,溯本求源,形成一套脉络化的思维模式。
悟道的老师会先告诉你这张医学拼图有两个分支三个要素,与无数的枝枝叶叶,合起来就像一个大树的样子。先帮你在思想上捋清楚思路,找到根源!再通过不同的方法帮你完成这个拼图。
不明白道理的老师,会在这个拼图上切下来一块,再分开、切碎、切的稀碎!让学习的人自己去想、自己去拼、自己去猜。因为脑中没有整体医学的全貌,拼了一辈子也不知道医学是什么!
跟着导游走,不进死胡同,学医你需要一位明师。明白医学“道理”与学医“方法”的老师。
何谓道理:合起来为道,分开来为理。何谓方法:分与合也。分开是什么;合起来是什么。
只有先知道合起来是什么,才会知道分开来学什么?医学合起来是什么,分开来学什么?
疾病合起来是什么,分开来治什么?合起来是生命,分开来是疾疾,一分一合就变简单了。
学医的过程就是采用“分与合”的工具,通过“一二三”的方法,明白“阴阳合”的道理!
学医不难,难的是学什么?很多人科班出身,学的杂乱无章,没有脉络,不成体系。还有很多人自学中医,因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不知道医学是什么,应该学什么。有的人选择了自学自悟,有的人选择了拜师跟师。貌似记住了很多穴位、很多肌肉解刨学术语、很多的正骨、针灸、推拿的方法。自认为已经属于中医人了,其实连中医的门都没有进入。学的这些只是医学拼图里面的枝枝叶叶,离树杈、树杆、树根、与有生命的,完整的医学大树拼图全貌还远着呢?
那么,问题来了:
记穴位,学解剖,背经典,学各种各样的疗法是误入歧途还是溯本求源!
学中医不能先学穴位,甚至要忘记穴位。因为手里拿着锤子,眼里只有钉子。穴位是经络线路图上的坐标,不懂经络,记住再多的穴位也没多少用。学懂了经络空间能量动态循环的奥秘,穴位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穴位是点,经络是线(络脉是面,经脉是体),能量动态循环是一个圆。记住了穴位的点,就会忽略了能量循环这个圆与循经排查经络线路异常,走进盲治的误区!
治病不难,难的是治什么?以疼痛为例。临床中脖子痛、腰背痛、屁股痛、腿抽筋...“被诊断”成了不同的疾病名词,“被治疗”,治不好,不明了(病因)。但是在经络中,这些症状是一条足太阳膀胱经络上的不同警示坐标而已?以腿抽筋为例,医学诊断名词叫腓肠肌痉挛,为什么痉挛,不知道,病因不详!徒有诊断之名,毫无治疗之法。为什么晚上抽筋,而且多在下半夜症状加重?因为晚上睡觉压的是后背,后背太阳经络管道不通,或者能量不足,经络不能气冲则盈,上面后背压憋了下面就会因为缺能量而抽搐。这个时候你是治疗下面腿肚子里面的腓肠肌痉挛,还是疏通上面后背的不通?腓肠肌痉挛是患者主诉的显痛点,却是一个伪症。没有整体观就会掉到症状这个框里面,有了整体观就变得简单多了。把足太阳膀胱经络想象成一个管道,下面缺能量找上面。查体征,在后背找隐痛点,再疏通肩膀后面手太阳小肠经,如果是太阳管道不通,筋缩,速效!如果是能量不足,筋痿,这个时候就不治疗后面,而治疗前面足阳明胃经,因为阳明多气多血,筋痿补阳明,长效!
不懂生命是一个整体,记住了那么多的肌肉、骨骼名词,临床中有多少的疗效?气只有一口,肌肉只有一块,肌肉里面横向的叫络脉,络脉沉浮在外为皮,竖向的叫经脉,经脉升降在内为筋。皮肤、肌肉、筋骨、脏腑的软硬、冷热与有形病灶的坑包凹瘪,来自于经络空间内的能量多与少。明白这些再把肌肉分成没有关联的肉块还有多少的意义与价值?把人体一分为三:内是脏腑;中是经络;外是皮部。降三阳通六腑、升三阴补五脏,还需要那么多花哨的推拿、按摩手法吗?
推拿、正骨、针灸...只是医学诊疗体系里面的枝枝叶叶。如果不懂生命是一个整体,疼痛等症状只是不同空间能量异常的警示信号。所谓的高低肩、阴阳背、高低臀、长短腿、骨错位等等体征,是筋与骨能量异常的最佳平衡态。筋骨能量来自脏腑,单一调理筋骨而不落脏腑,疗效能有几分,患者是被治好了,还是治毁了。如果医者的视角在形体结构上,在局部错位上,在有形病灶上,甚至诊骨、论骨、骨痛、治骨...是在“治疗”疾病,还是在“制造”疾病,值得商榷!
破框行圆:
跳出疾病说疾病,跳出医学说医学,跳出来反观医学与疾病,就会变得简单明了。
正看是疾病,反观是生命,视角在整体的生命与无形的能量循环上,再用简单的推拿、正骨、针灸的方法调理有形的形体结构。这些看似普通的“术”,就变成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法”!没有整体的生命观与无形的中医思维指导,再神奇的“法”也会变成普通的“术”,而不得其法!
学医,越学越多,越学越复杂一定学错了。如果不能形成脉络化的思维模式,就应该忘记穴位、忘记肌肉名词、忘记各种所谓的神奇疗法,找到医学的根源,从头学起,重新定义。
医者,辩病症、消病因、巧思治。治的是什么?治疗有形的病灶,还是调理无形的病机病性。
视角不同,疗效各异。想学会治病,先要做到脑中无病,只有做到脑中无病才知道什么是疾病。
正看是疾病,反观是生命,视角错了,结果往往南辕北辙。如果放下“学医者”的身份,以“创造者”的思想,从新“反观”医学,会快速拥有系统化的脉络性思维。让学医变的简单高效。
什么是医学:学医难,难在不知道医学是什么;
如果知道是什么,自然知道学什么!
学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医学?医学的定义是什么?
1、医学是促进疾病转归的一门学科;(以疾病为坐标,研究方向是病灶病理加病名)
2、医学是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门学科;(以人体为坐标,研究方向是有形的物质结构)
3、医学是探讨生命奥秘的一门学科;(以生命为坐标,研究方向是无形的能量循环)
面对,疾病、人体、生命你研究什么?定义不同,坐标不同,方向不同,结果不同!
1、以疾病为坐标:你会进入“人有病,病有名”的误区,认为病很多、治不好、不明了;
2、以人体为坐标:你会进入“人有病,病有形”的误区,认为有形物质结构上的病灶是病;
3、以生命为坐标:你会发现医学有两个分支,一个分支研究--有形,一个分支研究--无形;
一分为二,有形的物质结构+无形的能量循环=生命;
有形的物质结构《人体解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只是生命医学里面的枝枝叶叶;
无形的能量循环可以把人体解剖学拆分出来的心肝脾肺肾,皮脉肉筋骨,与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原子等等有形的物质结构,还原组合成一个整体,合起来是生命的动态循环;
一分为三,能量动态循环=生命,能量有序循环=健康、能量无序循环=疾病;
疾病是不同空间的能量异常,温变导致病变形成--病理、量变导致质变形成--病灶;
合而为一,站在生命医学这个坐标上,生命是能量合成、分解、释放的过程;
能量有序循环为健康,能量无序循环为疾病;能量动态循环图是整体的、动态的、无形的、有序的...临床中以整体治局部、以动态治静态、以无形治有形、以有序治无序,以不变应万变,执两用中,用中守中不离中,万变不离其宗。就会拥有清晰的脉络性思维与系统化的诊疗思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欲”是思想、是理想、是梦想!点燃了欲,就拥有了植根于心坎的兴趣、愿望和为之而尽力的激情,她会时刻影响着人的行动。
教人治病,不如教人学医;教人学医不如教人学医的方法;教人学医的方法,不如让更多教人学医的人学会“教人”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就可以迅速找到捷径,走出困惑,成为明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惑,一、二、三的思维逻辑也!只有教授“三”的思维模式与认知方法,才能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举三反九、合而为一的思考。
如果师者只懂一、二不懂三,或者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结果会越教越多、越教越乱、越教越迷茫、越教越困惑、越教越没有脉络性思维。师生双方就是再努力,也不会有多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