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 学历史(二):晋阳之战

读《通鉴》 学历史(二):晋阳之战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三家分晋”之后,司马光发表了长篇大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晋国是如何灭亡的?晋国被诸侯国内大夫吞并的故事又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大约在公元前480年左右,晋国主政大夫智宣子(智申)想到自己年龄渐长,是时候应该让儿子来接班了。在接班人这个问题上,智申一直偏爱自己的小儿子智瑶。

        他的弟弟智果说:“我看智瑶不行,不如你的大儿子智宵啊!”智申问:“为什么啊?智瑶虽然不是长子,但是他一向以‘五长过人’。琴棋书画、骑马射箭、才艺文武、能写善辩、坚强果敢,这难道还不能继承我的王位么?”智果说:“大哥,你讲的确实不错,但是智瑶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品德太低,不行仁道啊!如果坚持立智瑶为王,晋国恐怕会遭受灭顶之灾!”

        可是智申怎么也不听劝,智果实在没办法就对智申说:“大哥,你不听我劝我也没办法,你就答应我一个请求。”“什么请求?”“把我从晋国的族谱中删除,以后我再也不是智氏家族的人了,就让我安心当个辅臣吧。”智申说:“既然你想这样,那就随你吧。”

        公元前483年,智申去逝,他的小儿子智瑶顺利当政,这就是智襄子。公元前457年,智瑶打败卫国归来,有一天,他邀请韩虎(韩氏的领袖韩康子)、魏驹(魏氏的领袖魏桓子)一同宴会。宴会中,智瑶轻佻傲慢的老毛病又犯了,席间戏弄韩虎,而且还侮辱韩氏的谋士段规。他的叔叔智果听到了,诚恳地对侄子说:“您如果不提防着灾祸,恐怕灾祸总有一天会降临啊。”

        智瑶说:“天下人的生死灾祸都在我手上。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谁还敢兴风作浪!”智果又说:“这话可不妥。 一个人屡次三番犯错误,结下的仇怨岂能在明处,应该在它没有表现时就提防。贤德的人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现在主公一次宴会就得罪了人家的主君、臣相,又不戒备,还说‘不敢兴风作浪。’这种态度恐怕不行。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智瑶还是不听。

        后来,智瑶向韩虎要地,韩虎不想给。谋臣段规说:“智瑶这个人见利忘义、刚愎自用,如果不满足他,恐怕他会调兵来攻打我们,不如就给他吧。他向我们要地,肯定也会向其他人要地,别人不给,他肯定会动兵,我们静观其变,到时候再伺机而动。”韩虎说:“好,就这么办。”

        果然,智瑶又向魏驹要地,魏驹生气地说:“无缘无故的要地,不给!”他的谋士任章说:“无缘无故要地,大夫们肯定都会恐惧,不如给他,这样他肯定会骄傲。一个人一旦骄傲就必然会轻敌,那么他的性命还会长么?这就是《周书》上讲的‘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的道理!”魏驹说:“好,就这么办。”


读《通鉴》 学历史(二):晋阳之战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前453年,智瑶向赵无恤(赵氏的领袖赵襄子)要取蔡、皋狼(战国时赵地,今山西方山县附近),赵无恤不给。于是智瑶联合韩、魏两家共同出兵攻打赵家。赵无恤无奈,只好举家迁往晋阳。

        智、韩、魏三家于是攻打晋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阳之战”。智瑶引大水灌晋阳城,大水淹没全城,百姓的锅灶都被泡塌,青蛙孳生,但是城里的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瑶在晋阳城外观战,魏驹为他驾车,韩虎站在右边护卫。智瑶手指着晋阳城笑着说:“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灭亡一个国家啊!”听了这句话,魏驹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虎,韩虎也踩了一下魏驹的脚。因为他们心理明白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

       智瑶的谋士絺疵说:“我看韩、魏两家必反。”智瑶问:“此话怎讲?”絺疵说“从常理来推测,我们三家一起攻打赵氏,赵氏灭亡了,下一个就是韩氏、魏氏了。我们三家约定灭亡赵氏以后,就把赵氏的土地平分了,现在大水灌城,城里人马相食,破城指日可待,但是我看韩虎、魏驹脸上毫无喜色,反而满脸忧愁,这难道不是另有所图么?”

        第二天,智瑶拿絺疵对他说的话来质问韩虎和魏驹。他们二人吓得不行,赶紧辩解说:“大王你千万不要听信别人的谗言啊!絺疵肯定是赵无恤派来行凡间计的,我们二人怎么会放弃眼前到手的利益而去干那傻事呢?”说完二人就出去了。絺疵进来说:“主公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惊奇地反问:“你怎么知道的?”回答说:“我见他们看我的眼神躲躲闪闪,因为他们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智瑶还是不听。于是絺疵就称病跑到齐国去了。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有一首诗咏絺疵:“韩魏离心已见端,絺疵远识讵能瞒?一朝托疾飘然去,明月清风到处安。”

        就在晋阳危在旦夕之际,赵无恤派他的家臣张孟谈秘密逃出晋阳城来见韩、魏二人。他说:“自古以来,唇亡则齿寒,况且智瑶贪得无厌,赵氏灭亡以后,下一个他要对付的肯定是你们了,还是早作打算为上啊!”韩、魏二人听了以后,交换了眼神说:“我们早就知道他的心思,只不过怕万一泄漏了秘密,不但不能成功,恐怕会惹来杀身之祸。”张孟谈笑着说:“这件事情,只有天知地知我知,二位大王知。”于是三个密谋攻打智瑶。

        夜里,赵无恤派人杀掉智军守堤官兵,大水决口反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乘机从两翼夹击,赵无恤率士兵从正面迎头痛击,大败智家军,杀死智瑶,又将智家族人尽行诛灭。只有智果一个人因已被削去族籍而得以幸免。韩、赵、魏三家自此三分晋国。

        智氏家族的灭亡,司马光围绕德与才之间的关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对于我们看历代之兴衰、修身处世、选人用人都有很强的启发。值得深思。

        他说:“智瑶之所以遭杀身之祸,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才超过了他的德。一个人的才和德是两码子事,可是我们往往没有仔细去辨析,将二者混为一谈,都认为是贤才,往往就会看错人。”

        什么是才呢?“聪察强毅之谓才”;什么是德呢?“正直中和之谓德”。二者的关系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有才又有德是圣人(比如孔子),无才无德是愚人,德胜才是君子(比如颜回),才胜德(比如智瑶)是小人。

        用人的时候,圣人、君子往往难得,所以宁用愚人,不用小人。原因就在于,愚人虽然笨但是老实,不会干坏事。小人往往恃才傲物,以才为恶,最终酿成大祸。所以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从个人修身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才靠练,一个人的德靠养。养德重在为善。《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当谨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通鉴》 学历史(二):晋阳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