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中国支付清算的创新与发展

1 行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1.1  ​发展情况

1.1.1  支付结算业务量持续增长

2017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608.78亿笔,金额3759.94万亿,同比增长28%和1.97%

1.1.2  ​新兴支付业务继续快速增长

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2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和28.8%

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发生网络支付业务2867.47亿笔,金额143.26万亿,同比分别增长74.95%和44.32%

1.1.3  ​支付结算基础设施深入推进

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同城清算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支付清算系统、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1.2  ​发展特点

1.2.1  ​移动支付助力零售支付市场快速发展

相关行业主体和资本争夺热点

推动产业链分工不断细化

跨行业渗透日益细化

移动金融方面,更多移动端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满足投资理财、资金管理等需求

日常生活方面,衣食住行、教育培训、医疗健康等

1.2.2  ​金融科技推动支付业态全面升级

1.2.2.1提升支付结算产品创新活力

安全芯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提效手段->创新动力

1.2.2.2提升支付清算风控精准度

新业态的发展下,支付业务边界模糊、服务方式虚拟化、经营环境更开放、支付风险隐蔽性强、传染性高、危害大

监管科技,感知风险态势、甄别风险隐患、更快的采取风控措施

1.2.2.3 提升支付清算服务的普惠程度

丰富支付服务内涵

消除使用成本、文化程度、地域限制等鸿沟

1.2.2.4

​提升支付清算业务处理效率

有效满足长尾客户的新需求,适应互联网渠道交易高并发、多频次、大流量的新特征

利用互联网打造平台经济模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简化供需双方交易环节,便利资金供需匹配,提升资金融通效率

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跨层级、跨区域的分布支付体系,按需分配、弹性扩展资源,提升响应速度和支撑效率

1.2.3  ​监管、自律共同发力,防范支付风险

1.2.3.1政策

2017年,人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工作的通知,规范资金结算、代收付业务、开立内部过渡户等业务

2017年,人行,关于规范支付创新业务的通知,​支付创新、市场秩序、终端管理、代收业务、支付接口

1.2.3.2措施

完善各类风险管理指引

开展自律评价和自律检查

建立银行卡收单外包服务机构评级机制

上线商户信息和风险信息管理系统

加大举报奖励工作力度

1.3  ​行业发展趋势

1.3.1  ​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能效

监管理念,协调机制创新,功能监管

随着清算市场逐步开放,对清结算环节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关注点将覆盖支付产业全链条

1.3.2  ​金融科技赋予支付创新广阔前景

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

提升支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推动支付监管的变革,提升监管效率和针对性

1.3.3  ​“双向开放”促进支付业务发展

一带一路、跨境人民币业务,支付服务逐步走出国门

紧跟倡议,研究相关国家的支付市场特点,利用金融科技成果扩大服务、技术和标准的输出

积极融入境外市场,着力打造开放式合作平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民族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2 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创新与发展

2.1  ​网联平台建设运行

2.1.1  ​背景及意义

2.1.1.1 直连的问题

支付机构变相从事了需要“特许”进入 的清算业务,两两相连的清算模式封闭性强,交易资金和信息不透明,监管死角

各商业银行业务平台标准不一,多次开发,重复建设,管理难度大

非银行支付机构系统安全和风控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缺乏配套的风险防控措施,风险传递可能波及银行,威胁金融稳定

2.1.1.2

​网联的作用

实现资金与信息集中化处理,提高清算透明度,协助政府部门强化资金流动及相关风险监测,追踪和堵截非法资金,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有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丰富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监测手段

为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切实保障支付消费者的资金安全

通过提供统一、公共的资金清算服务,降低支付机构的互联成本,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2.1.2  ​功能定位及介绍

2.1.2.1 覆盖“断直连”业务功能需求

协议支付和认证支付两大类五大项基础支付业务功能

2.1.2.2为监管部门提供数据及风控支持

网联平台立足“监管科技”,为各级监管机构提供数据支持服务

为相关部门的行业风控治理提供合作支持

2.1.2.3有效保障海量高并发交易处理

国内首个采用分布式云架构体系搭建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

网联平台设计性能极值有效覆盖当前电商大促及社交支付高峰时点的业务处理需求,并保有足量冗余

系统运行高可用,设计可用率99.99%,RTO为0,RPO小于1分钟

系统全体系高安全,通过国家信息安全金融登记保护四级测评

处理性能高扩展,应用、服务器、数据中心到城市地域的多层级横向扩展,适应网络支付规模的高速增长态势,具备数据一致性等全面高标准技术特点,保障支撑海量网络支付业务并发处理

2.2  ​分布式账本技术在大额支付系统中的应用

2.2.1  ​相关背景

大额支付一般指银行和其他金融市场参与机构之间发生的支付业务,笔均金额较大,对交易处理时间要求较高,需在特定日期或者特定时间完成结算

20世纪80年代,大额支付系统以延迟净额结算系统DNS为主要形式

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时全额支付RTGS系统迅速发展,目前已成大多数国家大额支付系统的主要形式,连续、逐笔进行跨行资金的最终结算

2.2.2  ​DLT技术应用于大额系统的潜在优势

2.2.2.1提高支付清算效率

网络中的节点对重要信息的维护达成一致意见,无需额外对账操作,交易处理速度加快

智能合约的应用,减少人为干预因素,提高合同执行效率,由此带来支付清算整体效率的提升

2.2.2.2提升业务流程透明度

DLT系统中的信息可以实时同步给参与者,有效避免逻辑冲突产生的概率

分布式系统治理模式强化信任机制

DLT网络中的全部历史交易记录公开、透明、可追溯

2.2.2.3强化系统弹性及稳健性

每个节点维护的账本都是相同的,降低数据存储环节中单点失败导致的风险

对DLT系统进行攻击时,需要取得多数参与者的一致同意,增大网络攻击的难度

参与者,加密技术、电子签名

2.2.3  ​部分中央银行对DLT技术应用于RTGS系统开展研究

仍在概念验证阶段,现阶段技术尚未足够成熟

加拿大,大额支付系统

新加波,支付和证券清算环节

欧盟、日本,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评估现有支付结算系统各项功能能否在DLT技术架构中安全、高效地实现

英格兰,作为核心RTGS结算业务的底层技术,作为使用中央银行货币进行证券Dvp结算或外汇Pvp结算业务平台,需要和RTGS系统实现互联互通的数字货币平台

2.3  ​证券结算系统创新

2.3.1  ​证券登记与存管

全链公证证明,登记有效可靠

2.3.2  ​清算与交收流程

2.3.3  ​资产证券化业务

3        ​支付清算行业的业务创新与发展

3.1  ​二维码技术在支付行业的应用获得认可

2014年暂停,未建立有效的安全措施、统一的业务规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201712,人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银发【2017】296号),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银办发【2017】242号),明确条码支付的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

3.2  ​人工智能技术在支付领域广泛应用

主要是通过生物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

生物识别技术精度高、速度快、防伪性好,提高体验和安全性,削减欺诈和盗用事件,人脸、指纹,

机器学习,大数据反欺诈平台,识别恶意用户与行为,解决欺诈威胁

3.3  ​区块链技术在支付行业得到一定探索和实践

公开,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

跨境支付(国际贸易),在收付款人之间直接连接,改变现有代理模式下的资金转移和信息传递方式,提高跨境支付效率,降低业务成本

支付网络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的支付环境

4 支付科技发展的风险及政策建议

4.1  ​创新与安全

4.2  ​创新与监管

4.3  ​政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支付科技领域立法及标准

引导企业加大支付安全技术的应用

保障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不受侵犯

你可能感兴趣的:([笔记]中国支付清算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