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信息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你需要真正的批判性思维

有一种章鱼,叫西北太平洋树章鱼,它们生活在北美西海岸奥林匹克岛上的热带雨林中。这种章鱼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两栖动物,能同时生活在陆地和水里。有个网站详细地介绍了树章鱼的生存状况,由于环境污染、人为猎杀等原因,这种章鱼濒临灭绝。网友可以通过联合签名、在社交媒体标注支持、购买咖啡杯等行动,为保护树章鱼做点贡献。

尽管关于树章鱼的资料很详细,然而,事实上,树章鱼根本不存在。这个网站其实是个互联网恶作剧,由Lyle Zapato于1998创立,现在,这个网站主要用于检测人们对互联网信息的鉴别能力。

今天,我们只要点点鼠标就能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却难辨真伪;我们每天接受来自专家、媒体和公众号的各种观点,却难辨对错。如何在信息浪潮中,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时代,要想不被信息淹没,每个人都需要培养一种能力,那就是批判性思维。

如何在信息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你需要真正的批判性思维_第1张图片
image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有人看到“批判”两个字,可能会觉得批判性思维不就是抬杠嘛。其实并不是。在《学会提问》中,批判性思维被定义为“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进行系统的评判”。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来,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找别人麻烦,而是为了帮助我们自己建立起对世间万物的评价体系。如果你经常感觉对于一些观点、电影、书籍无法做出自己的评价,这本书可能会对你很有帮助。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尼尔•布朗是一位经济学教授,长期从事批判性思维研究工作,他曾经为十所大学的教职员培养批判性思考技巧;斯图尔特•基利则是一位心理学教授,目前在美国鲍灵格林州大学任教。

《学会提问》的英文版名字叫: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从英文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本书本质上是在讲如何养成批判性思维,而达成这个目标的手段就是,学会提出恰当的问题,去评价接收到的结论或观点,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本书出版三十多年以来,经久不衰,最新版本已经出到十一版,可以说是批判性思维领域的经典书,但是这本书读起来并不是特别容易,需要反复地阅读和思考。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两种批判性思维

梁文道曾在一个访谈中说过:“读书就是要挑战自己原来相信的东西,原来以为自己知道的够多的东西,读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的限制,不会敢那么轻易地去肯定跟否定什么。”读书是为了让自己不断地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和自己的局限性,如果读书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批判性思维其实也是这样。

如果你用批判性思维只是为了捍卫自己的看法,你就是在使用弱势批判性思维。之所以称之为弱势,是因为你的目标是为了反驳与自己不一样的意见,而不是为了追求真理和事实。

相反,强势批判性思维则要求我们对所有的观点一视同仁,包括我们自己的观点,这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看法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主观偏见。强势批判性思维给了我们纠正错误的机会,也要求我们用包容和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我也可能是错的”的事实。

所以,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指强势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不是为了批判别人,而是为了帮助自己找到更好的答案,做出更好的决定。在强势批判性思维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价值观:

主动寻找异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都倾向于和自己类似的人交往,而批判性思维则需要我们重点去关注那些与我们想法不同的人,通过倾听他们的观点,从更全面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选择。

好奇心:对于我们遇到的事情,不断地提问,多听多看多想,从别人身上学习真知灼见。

谦逊: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无所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犯错,也都难免局限于自身视角,而在他人身上可能存在着打破我们认知的地方。同时,谦逊也能帮助我们克服批判性思维的障碍,那就是:只要和自己不同的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最客观、公允。

尊重严密的论证:接受还是拒绝一个观点,不应取决于我们个人的喜好,而要看是否有严密的论证过程。如果一个观点有合理的论证过程,有恰当的证据证明,那么我们就应该尊重这个观点。

除了价值观方面的准备,要养成强势批判性思维,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会提问。对什么提问呢?就是对整个论证过程进行提问。

如何在信息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你需要真正的批判性思维_第2张图片
image

论证的三大柱石:论题、结论和理由

我们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观点,从书上、公众号、自媒体平台、演讲视频,我们怎么知道一个观点、一个立场是否合理呢?这取决于我们是否相信他们的论证过程。论证过程由三大柱石组成:论题、结论和理由。

论题通常会出现在文章或演讲的开头,有些在题目中就能发现,即使论题没有直接出现,我们也可以通过结论反推出来;论题的答案就是结论,通常是说话者要表达的中心观点,也是他们希望我们接受的观点;连接起论题和结论的桥梁,就是理由,理由是否合理、有效决定着整个论证的可靠性。我们来看一个书中的例子:

公共游泳池有可能成为威胁健康的公害。很多公共游泳池并不严格遵守卫生法,因此为水生细菌的感染提供了空间。研究表明,60%的公共游泳池都不能保证水里的氯含量达到正常水平,任由游泳者感染疾病。很多游泳者在使用公共泳池以后就开始患病。

论题:公共游泳池是不是一个健康的隐患?在这里论题没有直接出现,但是可以根据结论得知。

结论:公共游泳池是一个健康隐患。

理由:很多公共游泳池没有遵守卫生法:(1)60%的公共泳池氯含量不达标;(2)很多人在使用公共泳池后开始患病

有说服力的论证的基本结构是这样的: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甲是结论,乙是支持结论的理由。并不是所有的论证都是一样的效果,论证的质量有高低之分,这取决于理由多大程度上能够支持结论,证据是否可靠,推理过程存不存在谬误等。我们如何确定一个观点是否值得相信,就是通过提问一系列的问题,比如: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它的理由是什么?

在论证过程中,哪些词句存在歧义?

推理的过程是否存在谬误?

证据的有效性如何?

使用的统计数据是否有欺骗性?

……

通过对论证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提问,我们就可以对各种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的看法。

看不见的假设和替代原因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一个观点,论证结构看上去没毛病,但是你会隐约觉得哪里有问题。这是因为除了表面说出来的理由,还有一些没有说出来的、与表面的理由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信息。

在论证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信息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价值观假设;二是描述性假设;三是可能存在替代原因。我们一个个来看。

价值观假设是指,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的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因为我们太习以为常了,所以,在论证的过程中,经常会忘记讲出来。这就会造成理由似乎不能完全证实结论的感觉。

比如,今年在美国通过的最严“反堕胎法案”,有些人认为堕胎就是谋害生命,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堕胎权是基本的人权。对同一个问题,产生截然不同的两个结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价值观冲突的存在。支持“反堕胎法案”的人,有一种价值观假设,他们认为胎儿生存权优先于女性的人权。你选择同意哪个观点,其实就折射出你的价值观导向。

描述性假设是什么呢?作者将其定义为“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什么样的一种看法。”这个说法有点抽象,我们看一些具体的例子,其实就比较好理解了,比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人们喜欢合作还是喜欢竞争,才能是天生的还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人类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你相信的观点,就是你对人本质的一种描述性假设。

比如,如果你是一个领导,如果你认为工做场所应该提供一种团队协作的环境,因为和谐的同事关系,能够创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的工作氛围,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在这个结论中,你隐藏的描述性假设,就是人们更喜欢合作。

作者或演讲者说出来的理由,有可能只是原因之一,也有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因,也就是说存在替代原因。比如,一个女孩认为,都已经大半天了,我男朋友还没有回我短信,他一定是生我的气了。替代原因是:也许他正在忙着别的事;也许他的手机不在身边;也许他仅仅是忘了回短信。

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替代原因来解释,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我们就不能仅仅相信专家或者别人告诉我们的原因,而是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寻找替代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这能够让我们保持一种理智和谦逊的态度,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价值观之一。

image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改变一种思维习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同样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和反思才能掌握。在《学会提问》中,两位作者写道:“批判性思考的人都相信自己做主、好奇心、通情达理等价值观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些目标。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结果是要求一个人虚怀若谷地接纳各种观点,理性评判这些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动。”如果你喜欢这样的价值观,喜欢拥有独立的观点,喜欢自己做主的人生,那么,大概你也会想做一个批判性思考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在信息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你需要真正的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