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后加楼春节民俗
汾西县位于临汾北部,地处吕梁山山麓地带。其春节民俗大体与晋中南地区相近。就整个县而言,各乡镇之间的春节民俗又有细微差别。本文就我所在的永安镇后加楼村的春节民俗进行描述。
同山西大部分地区一样,在以前,我们这里的春节也是从腊八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并且有“进了腊月不说不吉利的话”的讲究。但现在由于农耕文明的破坏和现在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过年(或者春节)的兴趣也有所下降。所以一般人家等到了腊月二十三,才把它当做是春节的开端。民间传有“二十三,打发爷爷上了天;二十四打打扫扫是桩事;二十五,瓶子提上倒壶酒;二十六,杀猪杀鸡准备肉;二十七,蒸馍馍;二十八,照凉菜;二十九,小除夕;三十扫院贴对联”。下面分两条线索对春节期间所涉及到得祭祀活动、民谚、禁忌等进行介绍。
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中午由男主人供奉灶神;供品为糖瓜瓜、蒸饭,意在粘住灶神的嘴,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替家里美言几句,盼来年一切顺当。在这一天,人家午饭也多吃蒸饭,有蒸蒸日上之意。
腊月二十四,各家都大扫除。在农村,人们把家里的家具都搬到院子里,拿着一根长棍子绑着大扫帚把房内的墙壁上的灰尘扫干净。然后再把窗台、墙根、门角等角落位置都打扫擦拭一番,最后将擦洗干净的家具摆放回原位。以这样的方式将一年的晦气都扫走,并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但现在好多人居住在楼房,屋子环境保持的较好,但到了二十四这天,他们也会将玻璃、家具擦拭一番,盼来年好兆头。
腊月二十五,人们就开始倒油、买菜,置办年货了。以前人穷,必等到这一天才置办。但现在,由于冰箱的保鲜能力的增强,人们从腊月十五以后就开始陆续准备些食物了。通常家里是买些易保存的食物,如牛肉、火腿、饮料、苹果等等,那些新鲜的蔬菜都是快到除夕了才买。换到以前可不这样,人们通常是在这一天洗洗蔬菜之类的。等到了二十八在做成现成的熟菜。
腊月二十六,人们开始准备一些肉食的东西。例如炸排骨、酥肉、红薯、豆腐等。人们一般在这天早起就开始忙碌了,准备油、鸡蛋、盆、淀粉、检查火侯等,小孩子从早到晚就围着炉子转了。每炸好一样东西,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的要吃点,因为能这样吃肉在一年中是很少的事情。
腊月二十七,多数人家开始蒸馍馍。一般是分为两种:祭祀用的和自己吃的。传统的有枣se、枣花(象征长寿)、圆馍等,现在还有好多人家捏手,意为一抓一把钱。一般情况下,每家蒸的馍足够吃到正月二十左右。正月里很少人家吃面,但客人又较多,所以必须蒸好多馍馍。
腊月二十八,老以前这一天是准备照菜的日子。人们多将萝卜、胡萝卜、土豆等切成丝在开水里煮熟,然后浸在凉水里,用作正月里拌凉菜。现在这些东西也还照,只是多了莲藕、海带、粉条等等。
腊月二十九,又称“小除夕”,这天没什么具体的事情。大多是看什么东西还没准备好就准备准备。还有的就给家里贴些新画、换个新挂历。或者是洗洗床单、被罩、沙发罩等。
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的活动基本上最多的。早起我们先是打扫院子。包括院子的每个角落都打扫的干干净净得。早饭吃枣糕,象征步步高升。吃过早饭,就开始贴对联了。每个房子都要贴,包括一对对子、横批和方子。在家里也贴个细长的条幅,上面写着大吉大利、家和万事兴的话语,养家畜的还要在圈口贴上鸡鸭平安的小条,有车的一般是贴“出入平安,一帆风顺”。自家有独立大门的都挂两个大红灯笼。等贴好了对联、挂毕了灯笼,就开始垒火炉了。先是要挑一些好点的煤,要大块的、有光泽的。并用斧头劈成扁长状的,以砖为底座,逐圈垒成一个塔状的小炉,在里面装上柴火。中午我们吃扯面,我们家的惯例是用杂酱的。下午男人和小孩基本没事,就是换上新衣服在村子里逛逛。女人则在家里捏饺子。到晚上,每家都吃年夜饭。不跟城里得订餐,村里的人们都是在自家吃。炒上几个菜,荤素搭配开,全家举杯庆贺,父亲酒罢,畅谈来年的计划,和对家庭成员的期望。吃完饭,家里的女性开始看春晚。男士则要进行整个家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奉神祗。神祗一般是家族的哪家有新婚的,神祗就放在那家,他们将神祗挂在一间空着的屋子,底下摆个大桌子,点上蜡烛,全家族人从晚上七点到九点之间,带上几碟小菜和供祖先的东西,对祖先进行祭拜。等到第二天在送神祗。拜送神祗有严格的规定,不满十二岁的男丁、未出嫁的女孩不能拜神祗,但嫁过来的媳妇必须上拜祖先。
正月初一,从除夕晚上开始算起。十二点,各家爆竹齐鸣。年景好时,鞭炮声能持续半个小时;年景差时,最多十五分钟。一般在十二点半到三点之间,村里的年轻人都会聚到某一家,要不玩扑克,要不聊天,等到三点的时候,都解散各自回家去扇火炉。谁家的火炉烧的旺,说明谁家来年的运势旺。到了四五点钟,开始祭拜诸神。包括男孩的书字爷、女孩的巧爷爷、财神爷、灶君爷、佛爷爷、门神、土地爷、天地爷、养牲口的还要拜畜生爷、开药店的要拜药师爷。到六点左右,全家人起来。出门先放鞭炮,意为辟邪。然后吃饺子。饺子里面包有硬币,谁吃出来就说明谁来年好运。不过这基本上是心理暗示,因为基本每个人都会很“幸运地”吃到硬币。还有的人家早上喝油茶,吃枣花。在我们家,吃完早饭就是去送神祗。所有十二岁以上的男丁都要去。送神祗要等到所有人去了才可以,提前去的人总是相互谈论着神祗上的祖先的事迹,探讨着神祗上的摆位。等到人齐了,我们再开始送神祗的仪式。仪式很简单,由青壮年取下高挂的神祗,并卷起。再由老者将之迎送至院子外面向祖坟的地方,鞭炮鸣响,全体人下跪磕头拜送祖先。送完神祗后,所有家族的男丁分成两伙拜年。父辈们一伙,我们小辈们一伙。从村头到村尾,父辈们拜他们的叔伯,我们则是拜爷奶叔伯。整个拜年过程需要持续到八点半。回家吃完早饭,就开始串朋友。中午的饭是全家人一年中最隆重的饭了。在我家,惯例是十二道菜,很丰盛。到了下午,大人们就开始打牌,打麻将,享受一年中最闲适的时光了。初一还有个风俗,每个人必须出门,曰:野灾。就是把一身的灾气撒在外面。在早晨太阳还没升起时,是不能开柜子、抽屉的。所有吃饭、拜神要用的东西都必须在前一晚准备好。早上扫地时也不能在地上洒水,要不然会生疮的。
正月初二:给姑姑、舅舅拜年。走朋友。
正月初三:也是正常娱乐。但在我家是个特殊,因为爷爷过寿。所以每年的初三都是我们家最忙的时候。全家几十口人齐聚,一年少见。
正月初四:正常娱乐。
正月初五:又叫“破五”。就是在这天过后就可以出远门了。在初五之前,是不能将家里的东西打破的,要不然不吉利。在这一天早起,要将初一到初五积涨下的垃圾和炉灰倒掉。在倒炉灰的时候,一手哪着用纸叠的“姑姑”和一炷香,一手提着炉灰。边走边念“穷姑姑走,富姑姑来,金银银元宝带回来”。倒完灰,将纸叠的“姑姑”插到灰堆上。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对于新结婚的新人,从初二到初五之间,要被村里的本家亲戚请吃一遍饭。等到了初六,新婚之人要还礼,从各家本家中请出一名,集合到家里回请吃一顿饭。但在现在,人们不是很遵守这个规矩了。
正月初六: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出嫁的女儿在没过初五是不能出村的,所以只能等到初六再回娘家。
正月初七至正月初九,正常娱乐。
正月初十:吃饺子或者包子。相传这一天是老鼠的生日。为了不让老鼠偷吃,保护粮食安全,人们需要捏住老鼠的嘴,故吃饺子或包子。同时这一天又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传说人们只要耳朵里塞上驴毛,蹲在wei 碾下,就能听见老鼠嫁女的锣鼓声。在这一天晚上,人们还要放鞭炮。
正月十一至正月十四,在以前,各村各自组织活动闹红火。到了现在,人们逐渐失去了闹红火的热情,所以就淡化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社火。俗话说“软十五,硬二十”,所以在这一天所有人几乎都吃元宵。到了晚上,还有灯谜,放烟花活动。听老人说,在以前,人们还用荞麦面捏“爬水娃”放在水瓮中,倒上油点上灯,然后祭拜。还有的在炕头捏个猫娃,在门前捏个狗娃,都要一一祭拜。等到了第二天在把它们炒着吃掉。
社火活动是每年最大的一次集体活动,一般持续两天。各乡镇政府,县机关,学校,行政村等都选送较好的表演在县体育场进行汇演。但主要还是锣鼓,近年来在外引进了腰鼓,高跷等民间表演形式,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