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大观园》:姥姥“两叹”,道尽人世心酸

        这周先开始了九上第六单元古典小说的学习,学完《智取生辰纲》后,学生对《刘姥姥进大观园》很感兴趣,于是我决定顺应学生的要求,先上这一课。

        刘姥姥于整部《红楼梦》而言,虽不是什么主要人物,但却是见证贾府由鼎盛走向衰落的重要人物之一。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是来打秋风的。年关将近,家中缺吃少穿陷入绝境,女婿王狗儿惫懒怯懦,蜷缩不出,刘姥姥无奈之下来贾府攀亲寻求接济。王熙凤将原本给丫鬟们裁衣裳的二十两银子给了刘姥姥,使其渡过困境还添了几亩薄田。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是来谢恩的。家中稍有宽裕的刘姥姥精心摘下头茬的果蔬,特意来贾府表示感谢。《诗经·卫风·木瓜》有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刘姥姥用她所拥有的最好、最贵重的“礼物”来真诚回报贾府的滴水之恩。对于整日吃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的贾母而言,这来自乡野带有泥土清香的蔬果正是她格外想念的味道。这种机缘巧合使其有幸见到贾府地位最尊贵的贾母,还一同游览了大观园,她那带有浓郁乡土气息、滑稽可笑的言行举止给贾府众人带来笑料。也是在这一回中,王熙凤请刘姥姥为出生时间不吉利的女儿取名,使巧姐与刘姥姥有了后来性命攸关的联系。

《刘姥姥进大观园》:姥姥“两叹”,道尽人世心酸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是来探望奔丧的。贾母去世,贾府被抄家彻底走向衰落,在树倒猢狲散的世态炎凉里,质朴善良的刘姥姥听闻噩耗痛哭不已,前往狱神庙探望王熙凤,病重的王熙凤似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将找巧姐的重任托付与她。后来刘姥姥变卖家财,千金一诺,终救巧姐脱离苦海。

      九上的课本节选了刘姥姥在大观园吃早饭之际,配合凤姐鸳鸯,成功逗乐众人的情节。课堂上我在指导学生品读其极富个性的语言、动作时,学生看到了刘姥姥的风趣幽默、淳朴节俭,也看到了她不慕富贵、至诚至真。她明知凤姐鸳鸯故意要拿她取乐,依旧愿意配合,因为这是她回馈恩人的一种机会和方式。也许凤姐和鸳鸯想要哄贾母开心的动机各异,但刘姥姥却是出自真心,源自真情,即使显笨露拙被众人嘲笑,她也愿意,所以她心甘情愿的“倾情演出”。生活在像贾府这样地位显赫,规矩繁多的地方,无论是主子姑娘,还是丫鬟婆子,虽然锦衣玉食、宽宅大院,但都不能乐得自在、随心所欲。刘姥姥看的通透活的明白,所以象牙筷子再好,终不及乡下人的叉巴子伏手;放下自尊再难,终不过众人开怀一笑。

《刘姥姥进大观园》:姥姥“两叹”,道尽人世心酸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即便这样,作为底层小人物的她在文中也有两次叹息:一次是价值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滚在地上,刘姥姥还来不及拣就被人拣了出去,姥姥不禁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就没了!”这句惋惜的话读起来很有意思,学生通过揣摩轻重音读出了喜剧效果,但仔细一品前面的那个“叹”字,又觉心情沉重笑不出来。这一两银子对历尽生活艰辛,人情冷暖的刘姥姥而言,是一家人近一月的用度,但是对生活豪奢的贾府来说不足挂齿,这种社会阶层造成的贫富差距是难以逾越、又不得不正视的沟壑,刘姥姥既觉得痛心又无可奈何。这种真实的心灵感受是生活在今天无比幸福的我们依然可以从各种媒体的报道和身边的现实中体会到的。当然,不同的是今天的社会更为公平,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通阶层的壁垒,过上想要的生活;可在封建社会,这是刘姥姥永远只能望而却步的。

        第二次是用完早膳,贾母众人去探春房中闲话,刘姥姥看着凤姐和李纨终于得闲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会错了意,还以为刘姥姥生气多心,怪他们豪门大户规矩多,连忙道歉赔不是。我带着学生细读这一句时,学生发现一向洒脱通透的刘姥姥在这处却着实发自内心不由得羡慕贾府这行事,这不有点矛盾吗?那究竟是贾府的哪些”行事“让她如此羡慕,又心生叹息呢?这时我提醒学生注意刘姥姥的年纪。学生很快反应过来:是贾母的幸福生活让刘姥姥触景伤情了。刘姥姥也是一位老人,唯一能指望的女儿嫁个女婿还不争气,自己寄人篱下不说,还要帮女儿辛苦持家,幼小的外孙尚待她抚养。在贾府的资助下能摆脱困境、吃饱穿暖已是天大的福分,这样彩衣娱亲、敬老慈少的日子是不可能有的,也是万不可奢望的。但当她看到同为老人的贾母如此尊贵,前呼后拥,众人想方设法哄其高兴,吃顿饭也是孙媳妇们忙前忙后精心侍奉,贾母吃满意了自己才能有闲暇吃饭的时候,怎能不感伤?这不是虚荣,不是谄媚,而是被生活的重压埋藏深处的小小渴望。这一刻,她只是一个渴望被爱、被孝敬,渴望有所依托的妇人。

《刘姥姥进大观园》:姥姥“两叹”,道尽人世心酸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品到这里,学生再读刘姥姥的这句叹息,就多了难言的感伤,也多了一份对刘姥姥的同情与理解。在此之前,我无论是在读《红楼梦》还是看电视剧时,重点都放在了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身上,对刘姥姥也没什么印象,只是简单的认为她是一个位于社会底层的农家老妇,没见过世面,圆滑世故,用她放下卑微自尊的“卖力表演”在贾府为自己换来更多实惠,所以对其也无多大好感,甚至有些轻视。但是这次为了备课,我又再次仔细地研读文章,也重新阅读了整本书中所有关于刘姥姥的章节,自己对她又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甚至是颠覆性的。可见,师本对话是师生对话的基础,更是指导学生生本对话的有效保障。只有教师自己深入文本,披文入情,才能有带领学生在语言中尽情徜徉的底气。谨以此自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姥姥“两叹”,道尽人世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