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有全球“全球第一CEO”之称的前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杰克·韦尔奇去世,享年84岁。
韦尔奇执掌通用电气长达二十年,二十年间,他将一个弥漫着官僚主义的公司,打造成全球第一的世界级公司,他在任期间,GE的市值增长30多倍,达到了4500亿美元。
韦尔奇还创办了GE克劳顿管理学院,里头诞生了近140位世界五百强CEO。
而他深刻的管理思想,以及睿智的表述风格,对中国企业家们也产生深远影响:
张瑞敏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对韦尔奇的欣赏;
柳传志说“在跟杰克·韦尔奇接触过程中,我感觉到他是个超强大脑,像我这样的人没法跟他比。”
马云则说,感谢杰克·韦尔奇。
……
在杰克·韦尔奇向世界告别之际,我们来看一下他留给中国企业家们,怎样的精神遗产。
张瑞敏:我有一个愿望,如果遇到韦尔奇,我会向他请教
张瑞敏跟韦尔奇和他的GE公司,渊源颇深。
从最开始的几年,张瑞敏就研读了韦尔奇的管理学思想,并将其很大一部分实践在海尔中。海尔也因为张瑞敏高效的管理,不断发展壮大。
因此,业内很多人称张瑞敏为“中国的杰克·韦尔奇”。
2001年时,《杰克·韦尔奇自传》中文版在中国出版,传入中国时,书腰多了一个名字——“CEO圣经”。
中国企业家们对于韦尔奇的崇拜情绪几乎达到了顶峰。这本自传在国内销量超过了100万册,企业家们人手一册,谈论韦尔奇、研究韦尔奇、学习韦尔奇在企业圈子里几乎成为一种风尚。
在2003年,张瑞敏在接受路透社的采访中,表达了对GE和韦尔奇的看法:
我们学习GE,包括学习杰克·韦尔奇,并不是说非要做到那么大的规模,这个我们现在差得非常大。
其实我们学习他就是一点,就是怎么样不断地在企业内部进行这种变革,另外一个就是怎么样让每一个人都有动力,让每个人都能有活力。
所以我们就搞了一个市场链的经营模式,希望把每个人做成一个小公司,每个人都能经营。
现在不光是我们,包括国际上那些很大的公司,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大企业病。企业做大了之后,办事效率越来越低,内部互相扯皮,部门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多,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我们看好GE就是这个,它这么大的公司,还能够非常有活力、非常灵活。而且韦尔奇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断地要求改变,不断要求创新。
当然我们这个怎么能把它做到每个人都像一个公司一样来经营,这是很难很难的。
张瑞敏基于“希望把每个人做成一个小公司,每个人都能经营”这一点,开始不断思考。与国内许多领导者不同的是,张瑞敏选择在“雾中”启航变革之路,不关起门来搞研究。
实际上,张瑞敏曾专门到过美国,去和韦尔奇交谈。
张瑞敏当时问韦尔奇:“怎么样把一个企业可以做到世界上最大,但是在内部运营的时候又可以把内部做到最小,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韦尔奇说:“在中国会很难做到,因为在美国,公司内部的一套运作系统细致得连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于是,为了让每个人把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韦尔奇就让GE成为一个平台,比方说一个团队要创新,只要低于100万美元就可以自己决定。
交流之后,张瑞敏觉得,海尔的挑战比GE更大。因为海尔不仅仅要改革决策权,更重要的是能够运行。
尽管海尔变革的难度很大,但张瑞敏深知,只有通过不断地再造管理机制,让员工“做自己的主人”,才有可能真正地激发每个人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这就是后来海尔的“人人都是CEO”模式。
30多年,海尔巨变,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家电第一品牌。张瑞敏被誉为“企业家中的哲学家”,而30年变化中,唯一不变的就是这种“变革的精神”。
柳传志:他是个超强大脑,像我这样的人没法跟他比
2000年的时候,联想已经16岁。
16年的创业历程里,柳传志摔过不少跟头,开始不断思考企业的未来和变革。当时,个人电脑如日中天,联想集团在行业里边,在中国已经是首屈一指了。但柳传志却说:“我自己心里确实感到有紧张、有隐忧。”
那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1984年,柳传志创业的时候,电脑行业最少不少于5万家企业,联想那时候可以说是“最后一名”。15年之后,2000年左右时,电脑行业里剩下顶多不到5%的企业,其他的全被淘汰了,被技术创新、物竞天择的规律淘汰。
柳传志那时候想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联想应该怎么做?根据联想当时的情况,柳传志准备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当时,商业界最时兴的管理理论是专一、再专业,与柳传志的想法相悖。
在1998年的时候,柳传志到GE的克劳顿村,这是一个GE学习的基地,在那住了10天。
10天时间里,柳传志了解到,GE实际上是反其道而行之,在金融、发动机、医疗器械、生化等方面都展开了多元化的经营,而且做得非常成功。
GE当时负责经营的人是杰克·韦尔奇,在跟韦尔奇接触过程中,柳传志说:
“我感觉到他是个超强大脑,像我这样的人没法跟他比,因此我研究了一套投资+实业的双轮驱动的业务模式,并配以适合我们自己的组织形式。就这样,我们就踏上了多元化的道路。”
按照柳传志回忆,从那之后,联想做了两件事:
一个是把原来已经取得阶段成功的电脑行业的业务交给了杨元庆、郭为等,让他们继续展翅高飞;
柳传志自己和朱立南他们开始进入了风险投资这一领域。
柳传志希望能够在风投领域,杀出一条新的道路,于是建立了联想控股公司。在联想控股公司的愿景中,有这样一句话,代表了他们的整个想法——我们想要在若干的行业里边有自己的领先企业。
其实当时的这个想法与主流商业思想并不一致。15年里,联想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在香港H股上市,但这15年间,由于科学技术、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得整个社会、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柳传志说:“我们现在就是要努力消化这个变化,学习这个形势。”
可以说,柳传志的偶像就是杰克·韦尔奇。从柳传志创办联想,一直到今天,联想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并购,用这一颇为GE式的手段实现着自己的扩张。
和韦尔奇一样,柳传志也希望联想成为“伟大的企业”,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联想植入种种“伟大基因”。
多元化战略是通用电气的一种“传统”,而韦尔奇则把这种传统发挥到淋漓尽致——从电力系统到航空引擎,从塑料到照明,从金融服务到电子商务,韦尔奇时代的通用电气几乎成了无所不包的巨无霸。
后来,联想认真地研究形势,学习战略战术,本着“为股东负责,为员工负责,为社会负责”的理念,成为中国科技及投资界最负盛名的公司之一。
马云:我要感谢杰克·韦尔奇
值得一提的,杰克·韦尔奇还间接地“拯救”了危机中的阿里。关键时刻让阿里免于“饿死”的关明生,正是GE黄金时代的员工。
关明生先后服务过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著名的GE工作了十多年的经历让他受益匪浅。彼时,正是杰克·韦尔奇执掌GE的黄金年代。
当时负责接洽关明生的猎头说,马云已经看过太多的“新派”职业经理人,他想看看世界级的百年老店是如何做管理的。
马云说,他见到关明生的十秒之内,就觉得他是自己想要的人——因为,见面之后第一件事,关明生把大衣整齐地叠好,再坐下交谈,冷静、稳健、有序——这和自己的飞扬、激情、天马行空,恰成相辅相成的格局。
2001年1月,关明生临危受命,出任阿里巴巴COO,负责公司的运营。
他来之前,阿里巴巴濒临倒闭,银行账户只剩下1000万美元,每月花销200万美元,收入为零,而且组织架构混乱,员工各行其是。
但他来之后则让阿里焕然一新,他先是大刀阔斧地裁员,把每月花销降到了50万美元,然后通过树立价值观整顿公司秩序,最后开发项目“中国供应商”,终于让阿里巴巴在2002年实现盈利。
在跟关明生的一次闲聊时,马云说:如果有一天见到杰克·韦尔奇——美国通用公司的掌门人,一定要谢谢他培养了这样一个得力干将,来帮助阿里巴巴提炼公司发展的价值观。
7年后,2008年7月的一天,关明生接到马云打来的电话,说自己正跟杰克·韦尔奇吃饭,并跟他讲了当年承诺的那句话。
关明生听得很感动,并顺口问了一句他们在哪里吃饭。
“比尔·盖茨家。”
宁高宁:韦尔奇代表了一种成功相通的灵性
以下为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2004年在《华润》上发表的自述文章
见过许多成就很大的企业家,每次见面我都想在他耀眼的故事后面找到一点这个人自身的东西,品性的、人格的、与生俱来的、基因里根植的东西。
因为我相信,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本能散发的、自然的、没有修饰的个性的东西会很深地影响着这个企业,可能也是这个人能否领导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
韦尔奇这次来中国,我们没有听到更新鲜的理论,他说的话,还是过去我们在书本上已看到的。可这次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动的人,看到了他旺盛的性格里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与他做的事联系在一起,可能让我们体会到一些新的道理。
韦尔奇是一个很随和、轻松的人,他说做企业本来就应该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不要搞得太严肃、太拘谨。见面时,我问他,应该称呼他什么,是韦尔奇先生还是杰克,他说:“杰克,当然是杰克,永远是杰克,‘韦尔奇先生’的叫法听起来太老了!”
晚餐刚入座,桌上的人还有点生疏,他自己站起来,自言自语地说,我应该去向每个人打招呼,他绕桌一周,问候了每一个人,并很好奇地了解他们的公司和他们的业务。
上台对话前,本来安排了半小时做准备,他对我说:“我们不需要准备了,谈点别的吧。”临上台前的一刻,我提醒他,大会是给我们指定了题目的,他说:“没关系啦,什么有兴趣就谈什么吧。”
韦尔奇很自如,但他很清楚自己不该说什么,我问他最近可口可乐不断更换企业高层的看法,他说这个问题太敏感,坚决不肯回答。
他自己更知道他不懂什么,对中国的企业虽然他也有些评论,但过后他自嘲地说:“我是不是在说外国语?”
交谈中,他总是抓住机会来问中国的事,他说,他每来一次中国都感觉到他上次来时对中国了解太少了。他说大家都想从他身上找智慧,可真正的智慧是在中国。
韦尔奇很外露,也很爱争论,并不是一个很谦虚的人。对GE,他今天仍保持着百分之百的骄傲,哪怕对GE局部的一些疑问,他都很防卫地来解释。
对他的接班人伊梅尔特,他更不想听任何质疑。
我向他提到美国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说因为没有被选中做GE的CEO而去了3M公司的麦克纳尼,在3M的业绩比伊梅尔特在GE的表现好,他听了不但不解释,反而很有些恼火,坚持说选伊梅尔特绝对没有错。
在这个话题上,他很封闭,不容讨论。看起来这个决定对GE,对韦尔奇本人太重要了。韦尔奇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可以看成是对GE的感情执著,也可以看成是固执。
韦尔奇个子很小,70多岁,可他走到哪里还是像一团很容易被点燃也容易点燃别人的火,身上充满了年轻人的热情和骚动。
一谈到企业的数字,他就兴奋,有人告诉他自己公司业务增长很快,他抓住人的手使劲地祝贺,眼神里的那种真诚和高兴好像是他自己的公司。谈话一到兴奋处,声调很高,手舞足蹈,像是要从椅子上跳起来。
他说企业的领导人要不断地问自己,对有成绩的员工,你祝贺他了吗?你奖励他了吗?对员工的进步,你真的从心里替他高兴了吗?
韦尔奇说,他对自己过去的成就很满意,可言谈中你会感到他并不满足,并不想停下来,他说他正和新婚的太太苏珊合作写一本书,书名叫《赢》。
有一位企业的领导拿了几年前与韦尔奇合影的照片送给他,韦尔奇说:“啊!太好了,这是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
有一位听众问韦尔奇,如果他今天30岁,他会做什么,韦尔奇说:“你能把我变回30岁吗?”对人生的感叹和对未来的向往,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有岁月的凝炼但又一点都不老的人。
可能人真的是太多样,太无边了。无论成败,企业家在性格上难以找到明显的规律,可谓大道无道。但韦尔奇一定是代表了成功的一种,无论别人能否学得来,我还是相信这其中一定有一种相通的灵性。
郭广昌:韦尔奇给我的2个最重要建议
(以下内容是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先生在“ 广昌看世界”公众号上的分享,有删减)
昨天晚上,杰克·韦尔奇先生去世了。
作为一位杰出的企业家,韦尔奇先生不仅把GE推至了巅峰,更是用他的管理思想影响了全球无数的企业家们。也因此,韦尔奇先生的一生更加值得我们去缅怀、去致敬。
记得2004年6月韦尔奇先生来上海的时候,我很有幸在《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领袖高峰论坛》和他进行了一次对话,一连问了他8个问题。
其实在头一天晚上的黄浦江游轮上,当我第一次遇到韦尔奇先生的时候,我就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用着我当时还不算太好的英语一直在问他问题。
老先生的睿智、远见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当年给我的答案也深刻地影响了复星这16年来的发展。
16年前,复星还是一家创业型的小企业,和GE这样市值5000亿美元的全球巨无霸来说没法比,所以很多财务、战略的东西,我们都没办法适用。
但是,当今天复星已经成为了一家全球化企业的时候,再去思考当初韦尔奇先生给的建议,让我更加钦佩这位企业家前辈的智慧。
韦尔奇先生给我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对人才的重视。
其实复星自创业以来,就把人作为最宝贵的资产。我们在重视人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深化人才管理机制,让人才能够在复星的平台上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比如今年复星大年会上提出的“271管理模式”,就是学习了韦尔奇先生提出的“活力曲线”。我们相信,这样的模式让企业和人才能够一起更好地成长。
韦尔奇先生给我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是“数一数二”的战略原则。
其实“数一数二”不是说去投市场上最好的企业,而是要把我们的企业做到行业里的“数一数二”,这也和复星今年提出的增长关键词“聚焦”不谋而合。
所以我们今年提出来,要把更多的资源集中在家庭消费产业上,聚焦健康、快乐、富足这些赛道,并都要成为赛道的龙头。
其实,我创业的时候不知道这个,否则的话我就不敢创业了。我当时创业的时候,我的房地产既没有钱也没有人,更没有品牌,怎么数也数不到我身上。
但是因为一个小企业,更靠近市场,我们做过来了,事实上比当时香港很多地产公司赚更多的钱,更快积累了品牌。
我觉得杰克·韦尔奇先生给我很多的智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任何一个成功的模式是不能被完全模仿的,包括GE我们也不能完全模仿一样,而且因为大家面临的环境也是不一样的,每个公司都面临自己环境的前提,所以会作出自己的选择。
所以,每个企业还是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有的人要放进更多的边界,而有的是要尽量去打破边界。
深圳市迈迪尔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国内专注从事标杆企业考察与企业培训的服务机构。公司成立十年来已带领数十万的企业家团队走进各大标杆企业参观学习,以优质的服务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迈迪尔人正通过不懈努力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好的发展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