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对华为的禁令是9月15日。无论中国人是怎样的一种复杂的心情,9.15已经是华为的“大限”。华为在上演怎样的生死时速?受美国“实体清单”的制约,芯片制造巨头台积电近期公开宣布,9.15之后将无法继续为华为生产芯片。受此影响,华为此前多方寻找合作伙伴,但都处处碰壁。包括三星、联发科等芯片生产商都陆续表示将遵守美国禁令,就连国内的中芯国际也被迫暗示无法为“某些企业”代工芯片。
在美国制裁大棒的围追堵截下,华为迫于无奈,不得不承认麒麟芯片将成绝版,后续无法量产供货。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公开表示最先进的麒麟9000、990和1000系列,在9.15之后逐步退出市场。换言之,美国对华为5G芯片的封堵初战告捷。后续,华为如果想要继续发展手机业务,不得不选择联发科、三星或者高通的芯片,不会有其他的可能性了。华为的5G芯片制造正一步步陷入绝境,目前仅靠为数不多的存货维持。手机的CPU断供已成定局。
英特尔公司前不久也宣布将遵守美国商务部的禁令,意思也将停止向华为销售笔记本、PC以及服务器的CPU。英特尔在PC及服务器CPU的断供对华为公司而言无疑是另一个致命的暴击,这意味着华为在云计算、服务器等业务也会受到严重打击。英特尔在桌面消费以及高端服务器的断供可能不会是孤例,未来AMD公司和英伟达的断供,目前看来也没有什么悬念。毕竟它们也是美国企业,同样受“实体清单”的约束。AMD公司生产销售的包括CPU和显卡芯片,英伟达涵盖显示以及人工智能芯片。这将直接影响华为在云计算、笔记本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业务。
简言之,华为在面临手机CPU芯片断供,又将面临桌面PC和服务器CPU的全线断供,或许还不得不面对显示芯片、人工智能芯片也面临断供的艰难困境。华为是一家硬件生产销售企业,芯片都没了,还怎么维持生存?然而,这还不算完,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倒霉事总是连着来。华为的存储芯片也全线告急。全球三大存储芯片巨头分别是三星、sk海力士和镁光科技,它们垄断了存储芯片90%的市场份额。镁光是美国企业,早在禁售范围之内。据韩国媒体报道,受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华为的限制措施,三星和sk海力士已停止向华为供应存储芯片和零部件。另外,三星显示器和LG显示器也将停止向华为供应智能手机屏幕和液晶屏幕。9月17日,据媒体报道,日本的索尼、东芝等企业宣布对华为停止供货。其中索尼主要给华为提供摄像头传感器,东芝主要给华为提供闪存。
在手机芯片,桌面及服务器芯片断供的情况下,又面临存储芯片和显示屏幕、摄像头传感器等零配件的断供。这无疑对华为造成致命打击。华为虽然上半年的营收和利润都创新高。但人们都清楚,这是华为的“悲情叙事”的营销结果。华为因此斩获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其他国内手机品牌如OPPO、VIVO、小米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市场滑坡。这主要归因于国民的“爱国”情怀。
日本、韩国跟随美国禁令,早在作者的意料之中。日本虽然在半导体产业的食物链顶端占有20~30%的市场份额,韩国作为芯片制造大国,它们都受制于美国的“半导体基因”。从市场份额来看,美国在半导体产业链中占据50%以上的原材料、硅片、零配件的市场,加之,芯片设计、制造、封装等知识产权。因此,日、韩跟随美国号令不难理解。国内媒体成天自嗨,说什么日、韩断供华为,会导致相关日韩企业的库存挤压,最后会致使一些企业破产。从短期效应来看,确实会为一些企业带来困扰,但从长远来看,美国制裁中国半导体产业,会促使相关产业链发生转移,日、韩两国极有可能是最大的获利方。
据媒体报道,华为似乎在积极争取欧洲的半导体产业链,如意法半导体,指望与他们达成芯片的“去美国化”。作者以为这又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和痴心妄想。欧洲半导体企业处在产业的中、低端,严重依赖美、日、韩等上游产业链,且同样受到美国知识产权IP的制约。如果欧洲的一些企业违反美国禁令,必然招致美国的制裁,更为重要的是地缘政治格局,欧洲根本没有选择,欧洲的安全一直由美国控制的北约维持着。因此,欧洲半导体产业不可能与美国反目,转而支持中国,支持华为。
芯片是现代文明的基石,美国凭借“芯片”,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从”。华为作为美国意志的反面案例,正一步步将华为逼入死胡同。在芯片、内存等零配件严重缺货的情况下,华为在明后年恐不得不败走麦城。
面对美国政府的步步紧逼,华为于“大限”前,高调地公布了鸿蒙系统2.0(HarmonyOS 2.0)。此时华为祭出鸿蒙2.0颇有一番商业考量,显然华为已经意识到短期之内难以突破美国的封锁,企业转型势在必行。国内民众对鸿蒙系统的推出,看法各异,褒贬不一。出于爱国情怀,支持华为者甚多。但这里面真正理性看待问题,或者说了解市场规律的人却很少。不少专业指出:鸿蒙系统如果要快速占领市场,必须借助华为手机,而现在华为芯片、存储芯片、显示屏等重要零配件只能靠少量的存货维持。鸿蒙系统没有华为手机的助攻,没有硬件的加持和快速铺货,很难赢得市场。即便有华为手机和国产手机品牌的支持,也只能在国内有所建树。在国外,安卓用户难以抵御谷歌全家桶的强大影响力。离开了谷歌服务,简直无法正常使用网络。
发布一款操作系统并非什么大新闻,鸿蒙系统的叫好者甚多,但这显然是不了解市场行情所导致的。Linux作为一款开源的操作系统,衍生出丰富多样的系统版本。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各种开源的Linux不下百余种,仅国内知名的Linux版本就有十余种,例如深度Linux、银河麒麟Linux、优麒麟、红旗、新支点等。就当下而言,一家有着少量开发人员的公司,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基于Linux开发出一款操作系统。由于Linux的开源设计,操作系统研发的门槛大大降低。安卓手机系统也是基于Linux开发的。鸿蒙同样也是基于Linux开发的。2013年,阿里巴巴集团也发布过移动终端YunOS系统,几年下来,反响者寥寥。也就是说,发布一款操作系统在如今并非什么极高技术含量的工程。
仅靠单一的操作系统,很难赢得市场,前有微软windows mobile、三星的Tizen操作系统。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迄今仍占据桌面级系统87.66%的市场份额。但其开发的Mobile却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令微软痛失了移动互联网这块大蛋糕。2011年,三星与英特尔、Linux基金会合作开发的Tizen系统,一度被市场看好,不少专业人士认为该系统性能极佳,同样也避免不了大浪淘沙的命运。
操作系统与芯片市场有所不同,芯片重在技术含量,技术越先进,就越容易获得市场青睐,例如Intel与AMD公司之间的CPU市场竞争,消费者只看重性价比。过去几十年,风头都被Intel垄断,但最近几年Intel公司在制程上一直落后于AMD。AMD抢先上市7纳米芯片,消费者舍弃Intel转而支持AMD,令其市场份额大增。芯片注重技术含量,而操作系统最重要的是生态。安卓系统之所以能快速击溃苹果、诺基亚塞班系统,关键就在于开源,让全球的开发者都在安卓系统上开发,从而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操作系统上所运行的程序越多,所满足和适用的场景越多,用户也就越多,生态就越健全,后来的企业根本无法撼动其市场地位。
操作系统一旦凭借完善的生态实现了产业闭环,就形成了商业上的先发优势。先发优势企业可以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地位、强大的生态坐享市场红利,后发或后来的企业想要突破其构筑起的商业壁垒几乎不可能。先发优势令企业构筑起极高的商业护城河,形成赢者通吃、强者恒强的垄断局势。Tizen的性能虽好,然而当它上市的时候,谷歌的安卓系统已经打败塞班系统、苹果系统,问鼎手机市场第一的宝座。Tizen在安卓的先发优势面前,很难实现自我生存、自我繁荣。
微软Mobile、三星Tizen系统的无疾而终,它们的折戟沉沙、被岁月掩埋,只证明了一件事:操作系统的性能、技术本身并非第一位的,难在建设生态,尤其是在已有垄断市场的情况下,想要突破其原有的商业壁垒几乎不可能。截止2019年,谷歌安卓系统占手机系统87%的市场份额,苹果因为闭源仅获得13%的市场。此时,华为推出鸿蒙2.0,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手机系统市场格局,尽管华为一再宣称鸿蒙系统是一款物联网系统,并且建立在“1+8+N”的商业逻辑上,期望借助鸿蒙打通多个电子终端,实现泛在连接的全生态。然而,业内对其前景持怀疑者居多。其原因如下:
首先,鸿蒙系统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安卓系统构筑的商业壁垒,国内的安卓系统去掉了谷歌全家桶以及谷歌服务框架,代之以手机厂商自建的应用商店和集成软件,由于谷歌本身在国内被禁,国内用户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因此在国内去掉GMS大都能接受,反正不能用谷歌GMS,因此有没有GMS无所谓。
但在国外,手机用户对安卓系统的依赖很深,尤其是谷歌全家桶。(包括谷歌账号,谷歌服务框架,谷歌商店、谷歌邮箱、云盘、相册、Youtube、chrome浏览器、在线文档、搜索引擎等等)。几乎每一个国外的安卓用户,恐怕都离不开谷歌全家桶。国外的安卓用户根本无法摆脱谷歌全家桶强大影响力,以及谷歌服务框架形成惯性依赖。国外媒体报道,有安卓手机用户尝试着甩开谷歌,用华为的HMS移动服务,外加应用商店的集成软件,但最后都不得不放弃。因为国外的安卓用户一旦离开谷歌GMS,手机上网将变得寸步难行。通俗点说,国外的安卓手机没有谷歌软件就等于是一块板砖,毫无用处。
谷歌强大的研发能力,完善的安卓生态,使得安卓用户并不愿意尝试新的手机系统。鸿蒙在这一点上完全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安卓的先发优势、强大的生态,以及全球数十亿用户对谷歌服务框架形成的路径依赖,形成了巨大的商业壁垒。这些优势,使得鸿蒙系统很难在安卓的阴影里有所突破。
其次,鸿蒙系统是一款物联网操作系统,但目前物联网缺少合理的盈利方式和商业模式。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利润来源,因此物联网企业大都依靠销售硬件,用硬件产品的利润来补贴操作系统的研发。鸿蒙系统同样也是基于这种商业模式,通过各种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来实现物联网的连接。也就是说,不管是手机系统,还是物联网系统,在当前来说,其本身是不赚钱的,谷歌的安卓系统本身同样也不赚钱,谷歌主要依靠谷歌服务框架和全家桶等软件以及搜索引擎的广告来盈利的。
从公开的华为公司战略来看,鸿蒙系统仍然是基于硬件来实现盈利。华为官宣鸿蒙依托于“1+8+N”战略。所谓“1”指手机,“8”指的是各种电子终端,包括平板、PC、穿戴、耳机、音箱、大屏电视、VR、车机。N指泛物联网设备。“1”指手机,处在第一位的重要性,是智慧生活的入口。问题是:华为的5G芯片、存储芯片、液晶屏幕的产业链都已经被美国的“实体清单”切断,华为手机现在仅靠少量存货维持,明后年华为还会不会有自己品牌的手机问世都还是个未知数。“1+8+N”,首先这个“1”面临消失,后面的“8+N”也必须有芯片、存储硬件支持,才有存在下去的可能。
鸿蒙在没有芯片、存储等配件的支持下,难以快速推广。国内其他的手机品牌与华为手机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必然不会贸然采用鸿蒙系统,以避免在后来的商业竞争中被华为“卡脖子”。所以,鸿蒙系统如果没有华为芯片、华为硬件的加持,难以快速推向市场。技术再先进,也会被其他系统所模仿和沿袭。
最后,生态建设。国内推出的各种所谓的“国产系统”,实际上都是基于Linux的各种开源版本的二次开发。二十年间,国产Linux系统问世的不下数十个,为何没有得到市场认可?还是那句话,操作系统难在生态。所谓生态指两方面,一是开发生态,二是产业生态或消费者生态。
国人所议论的生态大都停留在表面,即所谓的大而全的产业闭环。但实际上,对于操作系统的生态,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开发生态和消费者生态。前者依靠软件开源,吸引全球的程序员、工程师来进行开发,形成丰富多样的各种应用程序,以此吸引消费群体的进入。鸿蒙系统的尴尬在于:国外的安卓手机用户已经习惯了谷歌的全家桶,鸿蒙要另起炉灶,另外构建一个软件生态。对于安卓开发人员来说,在一个缺少用户支持、芯片断供的操作台系统上开发意味着现在所付出的努力可能没有未来,没有预期收入,甚至颗粒无收。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来鸿蒙系统上开发?华为公开宣称鸿蒙系统有百万名开发人员,都还没有开源,哪里来的百万?当然,要吸引安卓开发人员转投鸿蒙,也不是没有办法,那就要华为支付高额的开发奖励。但这同样也存在问题,研发生态需要时间积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安卓系统已经问世十余年,已经有着成熟的开发模式、开发工具、模块、框架等,廉价的开发成本会对新进入的开发人员形成正反馈激励,开发成本越低、效率越高,进入的程序员、工程师就越多,安卓系统的生态就越丰富。而鸿蒙系统在这些方面都还没有搭建起来。因此,鸿蒙系统的研发主要还是依靠华为自身。指望开发生态短期爆发,这明显是不现实的。
消费者生态则指的是学习曲线、学习成本。对于消费者/用户来说,学会使用一款新系统即意味着必须支付学习成本,或者是学习时间。如果常用软件都差不多得雷同,且旧系统里的软件更丰富,用户凭啥更换系统?这样一来,用户更换系统的意愿降低。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大都喜欢呆在舒适区,而不愿意冒险和重新学习。人天然有一种惰性,那就是贪图安逸,安于现状。在没有任何外部激励的情况下,用户是不会选择花费时间去学习使用一款新软件、新系统的。安卓系统已经流行十多年,用户已经习惯了。此时要让用户去学习使用新系统,大概率都不会愿意。这也就是国产linux系统十多年了,但国内依然无法撼动Windows系统地位的原因。因为用户学习和使用新系统都需要付出学习成本,不同人群的学习曲线还不一样,对于一些熟悉电脑的用户转换系统相对容易些,而不常用电脑的用户则学习时间则无限拉长。这些因素毫无疑问都构成了用户转换系统的阻碍。
同时,新系统与旧系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各样的操作上的不一致,以及软件、数据和文档之间的协同问题。例如Windows上的EXE可执行文件在苹果上是无法运行的,这些系统之间的障碍又会迫使一些愿意尝试的用户打退堂鼓。同样,对于手机用户来说,大都已经习惯使用安卓、苹果系统。消费者/用户学习使用新系统的动力不足,不会愿意花时间成本来学习使用新系统。即便是在所谓的“爱国主义”情怀、民粹的鼓动下,占绝对市场份额的消费者群体也不会有多大的动力主动去更换系统。除非旧系统不能用了,过时了,淘汰了。但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无论是构建消费者/用户的生态,还是开发者生态,鸿蒙系统在短期之内难有建树。
华为极有可能想借助操作系统,从一家硬件公司转型升级为一家软件公司或者互联网企业,然而,仅仅依靠鸿蒙系统,很难形成强大的生态。此外,国内在物联网操作系统方面也有高水平的竞争者,例如RT-Thread已经装机6亿台,鸿蒙能否击败国内这些竞争者还很难说。RT-Thread系统也是开源的,最重要的也是免费的。也就是说,物联网的操作系统不能为企业带来盈利,不仅如此,它必须企业还必须用硬件的利润来补贴物联网系统的研发。
从华为官方宣传来看,鸿蒙系统旨在打通“1+8+N”的泛网络连接。也就是说,鸿蒙系统追求的是大而全的产业闭环。但凡大而全的系统,都很难达到各个电子终端的最优,这种最优并不仅仅指的是系统响应速度、执行效率,还包括兼容性、可操作、可大面积部署、新手易上手等特点。大而全看上去很好,却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是不可能同时做到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美的物联网系统已经大面积上市,如RT-Thread Smart内核仅504KB,使用内存仅1.9MB。
大而全同时不太可能做到小而美、小而精,这是自然界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规律。例如Windows系统在手机上很难用,安卓系统在电脑上很难用。苹果系统在台式机里装机量少,都证明了这种局限性。鸿蒙系统追求大而全,全产业生态,必然难以兼顾性能、效率、存储、快速部署、网络协同。大而全的方案在具体的场景里,往往只能选择次优。然而次优的方案,却可能被局部的最优方案取代。例如安卓取代Windows成为手机系统就是最好的例证。
IT行业的高级研发人员、专家们普遍认为在当下仅凭一款操作系统想取代安卓的地位,几乎不可能成功。但也有少数资深专家认为可以从物联网操作系统另起炉灶,例如安卓的崛起并没有取代Windows的地位,但是它成为了移动通信的操作系统,开创了移动互联网,而Windows依然固守着传统桌面消费市场。至少在当下来看,手机不可能取代PC,PC也没有办法吞并智能手机的市场。如果鸿蒙能够成为未来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那么或将造就一个新的传奇。但前面也说过,物联网在目前来说,盈利模式、商业运作都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还是依靠硬件的利润来补贴操作系统的研发。
因此,短期之内,难以看到鸿蒙生态的大规模全面爆发,根据规划,鸿蒙手机端开源要明年9月。鸿蒙系统目前还停留在讲故事,勾画未来的PPT阶段。当然,国内市场规模较大,在“爱国”情怀、民粹的感召下,华为会得到一部分消费人群的支持。但问题是:用爱来发电,能够走多远呢?作者并不认同这一商业行为,因为这样一来,往后任何国内企业在遭遇市场挫折的时候,都来打“爱国主义”这张牌,都来搞民粹主义、民族品牌这一套,用这些噱头来控制消费者的钱包,什么不买华为手机就是不爱国,那OPPO、VIVO、小米这些中国品牌就该被棒杀?打着“爱国”旗号进行商业营销,实则是绑架用户的消费观念,将个人消费意识形态化,从长远来看,这无异于火中取栗。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这样做,最后这张牌都打烂了,不好使了。
短期之内,指望鸿蒙系统逆风翻盘,无异于痴心妄想,几乎不可能。华为在美国禁令的打击下,能否存活下来,关键不在美国怎么做,而是华为怎么做。从活下去的角度上来思考,华为在美国的制裁大棒下,应该示弱,而不是对抗。因为自然界里那些示弱的物种都活下来了;从国家战略来看,如果政府把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看作是我国的核心资产,而不是白酒、银行、房地产这些低技术含量的资产当作宝贝的话,中央政府应该在中美贸易谈判中,尽力为华为争取机会、谋取创新发展的时间。
从近百年来科技企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华为唯有加快、加速创新,用更有影响力的技术和产品来赢得市场。而创新是恰恰是中国人的短处和弱点。中国人不擅长创新,只善于模仿和复制。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众所周知,美国的科技企业擅长从“零到一”,中国的企业从来都是跟随者,善于从“1到N”的复制。因此,华为应该正视这一弱点,加速内部开发团队的淘汰和更新,用更多的外籍研发人员来迫使企业创新裂变的加速。无论是手机款式的翻新,或者大而全的产业闭环,还是鸿蒙系统,这些都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创新,是决定华为能否活下去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