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

阳光下的泡沫是彩色的。

我坐公交喜欢车窗位,倚着玻璃,偶尔会看到小孩子拿着玩具吹出泡沫,然后奔跑着戳破。五颜六色的泡沫,孩童的欢笑,以及拂面的微风,构成了我坐车窗边消遣的乐景。

泡沫,原不过是清洁剂、水和空气混合的产物。其五颜六色也不过是光的色散和反射的结果。在我看来平常甚至有点无聊,在孩子们看来却是流行经久不衰。

为什么孩子会喜欢玩泡沫呢?容我从世俗成年人的角度揣测。泡沫是孩子动作反馈出来的产物,只需对着塑料圈吹气,或是按动玩具按钮,马上就会有一连串球状物体飘出,而且还能控制这个泡沫的产出速度和产品大小,甚至连它的消失也能控制。这种控制感和反馈感给孩子的游戏体验类似于王者荣耀,点击屏幕即可操纵英雄。

既然如此,我们能从泡沫里得到什么启示?

从儿童教育角度,我们可以观察孩子所谓沉迷的深层动机。比如说,玩虚拟养成游戏可能是期望获得控制角色和获得成就的感觉,刷抖音为了获得即时反馈感,大量充值可能是期盼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以上等等不一定单一。得知主要动机后我们便可以思考这些“沉迷”是否对孩子的成长有助益,如果没有,有没有替换的选择。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吹泡沫这个小游戏中获得灵感。比如说问卷,我不喜欢填问卷,因为回答大量的问题消耗时间且看不到直接效益。从泡沫的角度看,产品便利使用与用户参与不一定矛盾。问卷在收集有效信息的同时有没有可能更加便利美观呢?比如说,研究各年龄消费习惯,有没有可能把“日用品”,“电子产品”,“零食”用拿着“牙刷”,挂着“无线耳机”,捧着“零食”的“女孩”形象代替呢?仅供抛砖引玉。

从个人成长角度,泡沫可以看成我们的认知圈,我们亲手圈画出这么一个认知范围,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比如说“我是学生,不能打工赚钱”,又比如“我没锻炼的习惯,改变很困难”。这些条条框框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有的确实曾保护我们,有的在过去也确实曾对自己有益,有的也确实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有没有可能,亲手戳破这些泡沫呢?舍不舍得,超越过去的自己拥抱更加真实的世界呢?这得靠自己。

全都是泡沫,只一霎的烟火。

你可能感兴趣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