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七律.长征》

2020.9.17日星期四第二节课听王老师的《七律.长征》今天本身我有其他一项特殊的工作,由于特别想去听这一节课,所以特意翘了一节班去听这节课。

当我坐在梦想教室时状态极佳,并且自己深感荣幸,因为这是我第二次听王老师的课了。

教学过程——

一、会师塔图导入

1.简介作者、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后,老师问学生看得见吗?可见王老师是一个极其细致之人,我上班以来很少这样做)

2.学生介绍七言律诗。

3.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这首诗,教师强调是长征后才写的这首诗。

4.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再读题目。

老师指出:有了自己的理解,才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朗读古诗,感悟古诗。(主体环节)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3.师:要想读好这首诗,那就得了解诗的意思,请运用以前学过的方式,先了解诗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请做出标记。

交流反馈环节:教师做到了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如,一个同学一开始对于诗句的理解只说了第一句里的一个词,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一句,最后老师要求他找寻找伙伴帮助就完成了这个学习任务。这一点我个人认为王老师能够高度利用课堂生成,若换作我,可能会让这个小男生坐下再思考一会儿,这样就结束了一个很难得的课堂课堂生成。

期间,教师鼓励学生把话说完整,提倡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基本问题,让学生大大方方的利用资料书等辅助工具。

听到这里,我在我的听课记录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这是我当时最大的感受:“不作无病呻吟之态”总是从实处来引导学生。

4.看图片观文字。(师:应该有自己的感受)

教师出示翻越千里雪山,爬行惊险铁索的图片

问题①请在诗中画出经历艰险的具体地方。

②这些艰险是怎样的?用诗中的词语来描述。(重细节:要求孩子们用不同的记号标记,除此之外,课下我要了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上面对于标记全部用直尺划线标注)

③全诗用“万水千山”写出红军长征经历的重重艰险。教师接着追问:“诗中哪个词可以体现红军不怕艰难?”(不怕)——读一、二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第一次读)

这个环节里面教师与学生高度融合,我在上公开课的时候都很少下讲台与学生交流,这一点自己很惭愧,而王老师在这个期间多次走到学生跟前巡视指导,能充分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

5.五、六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⑴问题:这句诗里面哪两个字对你印象最深?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之后,师:请保留情感和态度,我们放到后面继续去理解;如果要真正理解这两句,要从哪两次战役说起呢?(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接着教师用文字配图片的形式,出示两次战役的经过,指名学生读。让学生体会红军通过谋略的大智慧进而带着喜悦感来读这段话。

⑵教师出示战役的片段视频。

①师:这段视频,红军战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不怕牺牲的精神、英勇无畏)教师给学生强调勇的写法的时候(第四笔是横折没有钩),我很惭愧,自己将这个字也就将错就错了将近30年。)

②接着再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第二次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引导师生对读: 金沙水拍 云崖
                        大渡桥横 铁索 寒。
师生对读设计让学生感悟到了对仗手法的使用,处理得特别好,并且也读出了一暖一寒,一喜一悲之感。
紧接着让学生在诗中再找一下对仗的句子:
三、四句:“ 五岭逶迤 细浪,
                乌蒙磅礴 泥丸”

学生对读,最后全班读。

6.学习三、四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问题:①师:怎么让红军年把连绵的五岭当作奔腾的细浪,把气势磅礴雄伟的乌蒙山认为是走泥丸这么轻巧?(英勇无畏的长征精神和乐观精神。教师再次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第三次读)

②师:诗句中还有描写山的句子吗?七、八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茫茫雪山,千里冰封,而战士们为什么会更喜呢?(因为即将看到胜利的希望和曙光)那就带着喜悦的感情来读这这两句。因为他们有长征精神才使得他们拥有胜利的信心,再次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第四次读)

王老师把一、二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课堂中设计得恰到好处,贯穿得游刃有余。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撑起了整堂课,于是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不畏艰险,英勇无畏的长征精神。

7.用“只等闲”升华整首诗。

教师用这三个字来总结全诗。纵使万水千山但不畏艰险的长征精神支持红军取得了胜利,这一切都能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诠释。(因为有长征精神,所以一切才都是“只等闲”。)

“只等闲”的是(师)“五岭逶迤”——(生)“腾细浪”

“只等闲”的是(师)“乌蒙磅礴”——(生)“走泥丸。”

“只等闲”中经历过欢欣的(师)“金沙水拍”——(生)“云崖暖”

“只等闲”中也经历过悲壮的(师)“大渡桥横”——(生)“铁索寒”

“只等闲”的是看到了希望后的(师)“更新岷山”——(生)“千里雪”

“只等闲”中感受到了喜悦的(师)“三军过后”——(生)“尽开颜”

接着配乐试图背诵本诗。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强调要有节奏的、有韵味的、有情感的背诵。

8.从情感价值观角度来总结课堂,激励学生。

结束语:对于整首诗的朗读,王老师总是能让有感情的朗读来的有理有据,他强调有理解才有感情。

《5 七律.长征》_第1张图片


倘若用一个“好”来形容今天的课堂及收获,怎一个“敷衍”了得!不如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结尾,以表敬佩和勉励!

你可能感兴趣的:(《5 七律.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