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感觉,看21节看得很爽?
整整11页纸,之前没有过,我顺便翻了翻目录,之后也属它最长。
所以,爽,是因为烧脑的过程此起彼伏,不对,叫跌宕起伏,而且时间够长——又嗨又久。
是不是这样?
是不是这样?
如果仅仅是这样,说明你被李笑来高明的逻辑成功地糊弄了。下面听听金刚芭比用她那堪与李笑来媲美的逻辑给你们捋捋,为什么你喜欢读这一节。
1.刚需
有没有发现“刚需驱动”理论是一个很巧妙的理论:它读上去合情合理,逻辑通顺,而且让人恍然大悟过后浑身轻松,甚至有一种与自己和解的感觉。
为啥呢?
因为他完美地避开了一个让人恐惧的因素——意志。
一个行为如何得以一以贯之的持续?如何克服持续中的种种困难?如果撑过困难下的天天年年?
之前,我们认为答案是意志,现在,他用刚需这个名词轻松地绕开了意志。这让成功之路看起来好走不少。
而且我们还会有这样的联想:难怪我坚持不下去,因为这就不是我刚需嘛!改天好好改造一下我的价值观,把它变成刚需!
我毫不怀疑这只会让人又多了一个不马上去做的借口。
刚需是什么?难道不就是那种无法摆脱的渴望吗?
渴望驱动毫无疑问是有效而且是最不可抗拒的,但渴望是渴望,行动是行动,行动可不是天生就抗打击。
为何会有一蹶不振之说,为何会有成功不在于走多快而在于走多远之说?恰恰因为行动经不起挫折也经不住时间。
受到挑战的渴望很容易就变成了他自己说的——“习惯”,你会很快习惯与渴望和平共处,或者忽视你的渴望……这不是刚需的认输,而是意志的认输。
不要说坚持不下去的都不是刚需,不要把一切刚需都默认为自带意志。很简单,难道放弃了买房的想法,就没资格说房子是刚需了吗?
反过来说,要是只有能做到的才是刚需,那还要刚需去推动吗?它只不过是最终去做的一个考虑而已。就像买房,我买得起,刚需我就买了,我还磨叽什么呢?
所以刚不刚需不是关键,最终能不能不放弃才是。
所以刚需不是决定性力量,意志才是。用“刚需驱动”代替了意志的作用,只是美化了实际困难,让梦想看起来比较容易实现而已,只是让你看得更嗨一点而已。
2.选择
什么样的事情不犯法不违规也不见得多难却是让人光想想就头大想放弃的?
我想答案是“逆天性而为”,不是因为难度大,而是因为不舒服。
比如让不爱交际的你,去参加一个没有一个认识的人的高大上的晚宴,你一定是很抗拒的。但对于一个天生喜好交际的人来说,就完全不一样。
和不认识的人聊天并不难,你会说话,你也会寒暄,可你不自在,那种场合不是你的领地。
说服你去做这件事,有点难。李笑来会怎么干?他一定不会一开头就跟你讲,有件事需要你克服你的社交恐惧去完成,他不会这么说。他会说,你可以选择你的刚需:安全感,或者突破安全感。
你一定更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吧。
用“选择”这个词,就完美回避了与天性交战的那种纠结,你的心里一点也没有泛起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对吗。反而你还受到鼓舞。
他实在是很会把困难的,不舒服的事情变得容易接受。
现在回过头来看他在结尾处提出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在很多时候,人们选择舒服的、容易的,而不选择正确的?
是不是对他佩服之至了呢,他确实是充分了解人性弱点的。
只可惜,笑来兄只能把一切说得看起来更简单,却一点儿也没办法让它真正变得更简单。虽然文章的后半部分也在教你培养“耐心”、“延迟满足”这些意志品志,算是把方法论拉回正轨,但观点不正确就是不正确。
我不赞成把一切想得太过简单。即使你认为换一种思路就能有更简单的体验,我还是得提醒你,再简单,也不可能像你在书上看到后想像得那样简单。
就像,如果你真的踏进宴会厅大门,真实的不舒服仍然会扑面而来,即使你不停地告诉自己:我要突破安全区,我是在突破安全感,其实与另一种自我鼓励带来的效果也并无多大不同:我要克服我的恐惧,我是在克服我的恐惧……
总之,该来的总会来,该有的都得有。燃烧热血不如打消侥幸,始终保持着敬畏之心去准备,去应对。
所以我想,看这一节,不如去看《反脆弱》,帮你构建最强意志。